北洋大时代道德篇(七):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尝。
在北洋历史中,庙堂权谋充满了波谲云诡,策士的生活可谓是高风险职业。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四十四岁和四十五岁,分别是张作霖的“小诸葛”杨宇霆,和段祺瑞的“小扇子”徐树铮两位策士的生命定格的年纪。他们都还没到不惑之年,已经在各自的阵营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位置,立下了赫赫战功,原本有着大展身手的潜力。然而,他们都英年早逝。与之相比,有一位北洋策士幸运地活到接近七十岁,他就是被章太炎称为“一流人物”的陈宧。与其他几位同辈策士相比,陈宧能够看到人生的白头发,堪称幸运。然而,幸运之中也夹杂着苦涩。因为在他的壮年时期,始终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其中的原因,也很简单——他为人不厚道。
陈宧是一个具有相当才略的谋士。他曾通过调虎离山之计和请君入瓮的策略,成功瓦解了势力强大的湖北阵营。而针对“南京留守”黄兴,陈宧又用捧杀之策让黄兴自愿屈服,未动一兵一卒。对于西南四省的处理,他也处理得十分得当。虽然他最终在选择倒戈的筹码上犯了一个小错误,但他在北洋的庙堂中,几乎没有一项策略是失误的。如果要找到与他相匹敌的谋士,只有徐树铮一人可以与之相比。尤其是在风雨欲来、督理四川的关键时刻,陈宧得到了足够的信任与重用。然而,陈宧的本质却总是倾向于“识时务者为俊杰”,他的聪明才智反而让他多次陷入困境。早期他为黎元洪效力,但后来又转投北洋集团。陈宧显然知道自己难以与强大的北洋势力抗衡,便选择了服从。
但陈宧在关键时刻的表现,却让人质疑他的立场。他公开宣布“与袁氏个人断绝关系”,而不是与整个北洋集团断绝关系,表面看似留有余地,实际上却让接手北洋大权的段祺瑞心生不满。段祺瑞一贯秉持尊师重道、知恩图报的原则,无论袁氏父子如何打压他,双方在政治上的分歧多么深,他都坚持“动口不动手”。而陈宧从袁世凯的亲信,到背后对袁氏进行抨击,转变如此之快,令段祺瑞难以忍受。在当时崇尚“公谊不妨私”的社会风气下,陈宧这种摇摆不定、朝三暮四的行为,实在不符合当时的道德观,令许多人对他失去信任。之后,曹锟等北洋其他人物也逐渐疏远了陈宧,尽管他有才略,却始终只能担当一些闲职。
最终,在民国五年的政治风波结束后,段祺瑞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和对老上司的忠诚,决定除掉陈宧。陈宧的本性,在他居住京畿时的表现,早已露出端倪。一方面他声称自己被小人所误,实际上是暗中支持北洋政府。另一方面,他又开始上演“自娱自乐”的戏码,表现出自己对清朝的怀旧情结,仿佛背叛袁氏只是出于旧情难舍的情感。两种截然不同的言辞,显示出陈宧即使远离了权力中心,依然不能保持真诚和一致的立场,总是两面三刀,未曾露出真正的面目。这种过于聪明的心机,最终让他在历史的洪流中无法得到真正的认可,也不是一个真正合格的策士所应具备的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