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2月,根据中央的命令,东北野战军改称第四野战军,并采用兵团制,下辖直属队以及四个兵团。四个兵团司令员分别是萧劲光、程子华、刘亚楼以及邓华。
萧劲光、程子华能担纲兵团司令员并不稀奇。
萧劲光在入东北之前,就是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兼副参谋长,到东北后又兼任东北民主联军副总司令兼参谋长,之后出任辽东军区司令员,负责指挥南满部队配合北满部队打了“三下江南,四保临江”的战役。
程子华之前就是东北局委员,冀察热辽中央分局书记、军区司令员兼政委。后来冀察热辽根据地划归东北局,就从战略上来讲,他率领的冀察热辽部队在南面是单独的一块,是中央进行东北战略的一个大部署。
1948年5月,东北野战军成立了两个前方指挥所,第一前方指挥所就是由萧劲光统帅,第二前方指挥所就是程子华统帅。
后来这两个前方指挥所,分别成了东野最早设立的两个兵团指挥部,直至四野成立后,这两个兵团指挥部分别改为十二兵团指挥部、十三兵团指挥部。
至于第十四兵团司令员,则是由刘亚楼出任,刘亚楼是原来东野的参谋长,天津战役期间曾指挥34万大军,他出任兵团司令员,并无问题。
最后就只聚焦到一个人身上——邓华。
1
之前我们聊过邓华出任四野十五兵团司令员,当时是从个人能力方面细致去聊的。
不过,当时聊的时候,其实是漏了一个人。
这个人就是一纵司令员,首任38军军长,第四野战军第十三兵团副司令员李天佑。
无论是从哪个方面来讲,李天佑似乎更有资格出任兵团司令员,邓华其实相当于是异军突起。
1949年1月天津战役中,刘亚楼是攻城总指挥,当时攻城部队分为东西两个攻击集团,其中东集团是邓华指挥的两个纵队,李天佑指挥的是西集团的两个纵队。
上级似乎也有意考察两人,看两人是否有担任兵团司令员的能力。
邓华在天津战役之前,其实并没有指挥多支纵队的经历,而李天佑则不同,他有过多次机会指挥多支纵队打大规模战役的经历。
从过往经历看,邓华是政工干部出身,后来才有了带兵的经历,李天佑是实打实的战将出身。
不过,李天佑也确实有个短板,就是1939年就去苏联治病了,后来九年多没有打仗,一直到1947年4月,李天佑才接替万毅出任一纵司令员。
这也牵出了东野在这个时间节点经历了一番大规模的人事变动。
简而言之一句话,东野这段时间集中换了一批能打的将领上来,让他们到一线去带兵打仗,这一过程是发生在1947年夏季攻势之前,即东野改防守为主动进攻的关键时候。
万毅最初听说这件事的时候,心里还很不痛快,但经过东野首长再三做工作,这才同意,但同时要求不去后方,而是留在作战部队学习。
东野首长系统的考虑了万毅的想法,于是改变了调职命令,改任万毅为一纵政委。
应该指出的是,当时李天佑调任一纵司令员,众人表面上虽然没多说什么,但私底下的质疑其实不少,不少人都认为,李天佑阔别战场九年多,会不会打仗还是两说。
据李天佑将军之子李亚宁在《我的父亲李天佑》一书中记载:八十年代的时候,一位原一纵的秘书当着他们一家的面曾说了一句话“你爸爸在苏联吃了洋面包,到东北急于打几个好仗”。
要知道一纵起源是当年平江起义的老部队,抗战时期改编为八路军115师686团,后来是到了山东以后,才融入了东北军起义的111师,基本盘没什么变化,可即便这样,李天佑仍然遭到不少质疑之声,可见他当时处境之艰难。
2
1947年5月,李天佑率一纵参加东北民主联军发起的夏季攻势,确实打出了成绩,可在后来三战四平却吃了不小的亏。
当时国民党军在“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战略(三下江南四保临江)失利后,决心集中兵力固守占领区,一方面是继续分割我东北与华北解放区之间的联系,另外一方面则是继续等待关内援兵。
东总后来请示中央后,决定化被动为主动,乘敌分散守备之机发动攻势。
李天佑率领一纵渡过松花江后,配合二纵以及两个独立师在长春以西“哪吒闹海”,驻四平、长春的国民党军在察觉我军渡江后,立刻出援。
二纵攻克怀德后,四平、长春援敌有后撤的意图,东总决心趁着四平、长春守敌出援后撤之际,吃掉由四平出击的国民党军71军。
李天佑在接到命令后,行动果决迅速,立即突击至大黑林子地区,配合二纵围歼71军出援的两个师。
一场激战过后,国民党军71军88师以及91师大部被我军全歼,此战中李天佑率领的一纵仅用了6个小时就突破了敌阵,并击毙敌88师师长师长韩增栋。
整个夏季攻势中,在东北的国民党军遭到了极为严重的打击,被迫采取坚守长春、四平、沈阳等核心要地。有鉴于此,东总决定趁四平守军势弱之际,夺取这一战略要地,切断国民党军南满、北满之间的联系。
为保万无一失,东北民主联军调来一纵,并在西满纵队配合下,发起夺取四平的战役。
应该说三战四平是李天佑上任一纵司令员以来第一次挑大梁。
可李天佑却差点搞砸了。
客观上来看,三战四平我军还是比较占优势的,毕竟此前作战,我们就把防守四平的敌71军88师、91师两个师打残了,仅剩一个87师,即便就是加上同在四平的13军54师,总计兵力也就1.8万人,而东总为了拿下四平,集中了七个师的兵力(六纵十七师一开始为预备队),
一开始,三战四平非常顺利,一纵的一师、二师加上配合的西满纵队很顺利的就扫清了外围,并攻入城中。
可东北民主联军低估了国民党军守城部队的实力,陈明仁在此前作战失利后,就把全城的保安团、警察等力量集合起来,使得四平守敌兵力猛增至3.5万人,而且陈明仁借鉴日军城防经验,将四平修筑成“陈明仁堡垒”,钢筋混凝土地堡群遍布全城,给攻城部队造成了很大困难。
不过,由于攻城部署安排不恰当,导致了力量分散,突入城中的部队因为得不到接应,被陈明仁集中火力围攻,部队出现了很大的伤亡。
也因为负责主攻的一纵一师、二师伤亡过大,后来不得不调预备队六纵十七师投入战斗。
三战四平期间,东北民主联军一度攻占了陈明仁的指挥部,四平大半个城都被我军占领,然而由于攻城部队伤亡巨大,最终一纵、西满纵队部分部队不得不撤出战斗,六纵另外两个师也被调来参与攻城作战,攻城总指挥也换为六纵司令员洪学智。
然而到这个时候,国民党军十个师的援军已经赶到,其先头部队已经抵达四平附近的泉头车站。企图解四平之围,并与民主联军决战于四平外围。
三战四平最终以我军失利告终。
此战对李天佑的打击不可谓不大,从此前公怀路追击战到后来兵败四平之下,前后间隔也就不到一个月,这其中的落差可想而知。
很多人以为,李天佑后来落选兵团司令员,和三战四平的失利不无关系。
不过,真的是这样吗?
3
三战四平失利对李天佑而言,确实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不过问题并不是出自李天佑本身。
当时东总在事后总结了三战四平失利的教训,尽管也有指挥上问题的总结,但更大的问题在于,当时我军还不具备实力进攻敌人重兵防守的城市,特别是缺乏攻坚的重武器。
李天佑后来检讨四平失利,并上报检讨总结后,司令员同志亲自给李天佑写了封信,把责任揽到自己头上,让李天佑放下包袱。
值得一提的是,三战四平打出来一个邓华。
邓华当时是西满纵队司令员(辽吉纵队),在四平攻坚战期间,也是他事先察觉出城内敌人兵力过多的情况,建议增调一个纵队上来。
东总后来虽未采纳邓华的意见,但在战后却发现了他极具战略眼光。
不久之后,西满纵队升格称东北民主联军第七纵队,邓华仍任纵队司令员。
1948年3月,四战四平,东总调集一纵、三纵(韩先楚)、七纵(邓华)加一个独立师共10个师的兵力,当时四平守敌只剩下重新组建起来的88师,其余的都是保安警备部队。
李天佑再度担任攻城总指挥,指挥10个师进攻四平,仅用了23个小时,就全歼了守敌,并缴获了大量的物资,可谓一雪前耻。
从某种程度而言,东总对李天佑的信任依旧。包括后来辽沈战役开始以后,李天佑率领的一纵担纲总预备队的职责。
客观上来看,李天佑确实具备出任兵团司令员的资格,甚至可能超过邓华,并且还在韩先楚等将之上。
李天佑后来落选兵团司令员,原因可能并不复杂,一方面邓华确实很优秀,而且还是军政双优,相比之下,李天佑、韩先楚略显偏科,另外一方面,李天佑的身体状况很不好。
据说在平型关战役前,李天佑就无法入眠,后来他自己解释,这一战是他第一次和日本鬼子作战,全国人民都看着,心里比较有压力。
李天佑1939年就赴苏联治病,长期的军事生涯使他患上了神经衰弱,即便是不打仗的时候,他也很难睡好,打仗的时候就更不用提了。
抗战胜利后,李天佑跟随101到东北,出任松江军区司令员。
一天晚上,101带着一个作战参谋到他的防区查看地形,当时松江地区匪患尚未完全根除,所以李天佑紧张的一个晚上都没睡好。
也是半夜睡不着觉胡思乱想,李天佑突然想起来,他们宿营的这个村子背靠河水,一旦遭遇土匪偷袭,很可能遇到危险。
天不亮,李天佑就去找了101,催他们赶紧上路。
李天佑这一催,改写了中国革命进程,就在他们离开村子后不久,就有土匪武装偷袭了村子,因为土匪事先得知,有一个共产党的大官夜晚宿营在村子里。
这个情况一面反映出李天佑战争嗅觉敏锐,可从另外一个角度,也说明他神经衰弱的问题一直没好。
1970年,李天佑在北京病逝,年仅56岁,相较于诸多开国将帅,李天佑算是英年早逝,他是开国上将中既没能在解放战争末期当上兵团司令员,也没能在建国后出任大军区正职唯一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