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是司马懿一生的劲敌,两人在历史上多次交锋,几乎每次都被对方巧妙地算计。司马懿为人果敢决断,生活简朴,军事上以决断力和杀伐果断著称,擅长权谋,才智过人。虽然司马懿性格中有着强烈的隐忍力,但如果遇到持续挑衅的敌人,他也会忍无可忍。五丈原一战中,面对诸葛亮的种种挑衅,司马懿却依然能够保持冷静不乱,这一切都得益于军中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将坐镇。
一、北伐的无奈之举
诸葛亮是民间极为崇拜的军师,虽然《三国演义》中有些情节被夸大,但无法掩盖他“智慧超群,近乎妖邪”的事实。可惜人终有一死,当诸葛亮意识到自己命不久矣时,他知道自己再也无法逃脱这场命运的安排。先帝刘备遗留下来的统一大业一直困扰着他,他希望在临终前完成这一遗愿,帮助幼主刘禅稳固蜀汉政权,消除内忧外患。
然而,五次北伐全部以失败告终,最终,诸葛亮因长期操劳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逝。虽然蜀汉表面上拥有强大的军队,但其实早已疲弱不堪,军事力量也在逐渐衰竭。北伐实际上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如果三国休养生息,经过一段时间后,蜀汉必然会成为魏吴两国的“猎物”,因此,蜀汉只能通过持续的战争来维持生存,北伐便是其中的必然之举。
最后一次北伐,诸葛亮计划了整整三年时间。在这段时间里,他让所有士兵休养生息,同时大力发展农业,为北伐提供足够的粮草和战备物资。最终,他率领十万大军出征,誓要完成北伐大业,决不轻易放弃。但魏军显然早已做好了长期对峙的准备,始终坚守城池,不与蜀军发生直接冲突。
诸葛亮深知,长此以往,蜀汉军心必定动摇,且他自身也命不久矣,一旦他死去,魏军必然会趁机反击。然而,五丈原地势险要,想要强攻必定付出巨大的代价,诸葛亮只能设法引诱司马懿主动出战。为此,他想尽办法,甚至放下士气和面子,送给司马懿一件女性衣服,讽刺他软弱无能。但无论蜀军如何挑衅,魏军始终保持沉默,诸葛亮的计划也最终未能实现。
二、魏军的“定海神针”辛毗
由于无法冒险全军覆没,诸葛亮最终选择在五丈原扎营,采取稳妥的战术。其实,司马懿早已预料到这种情况,并与魏军其他将领商量好,只需维持与蜀军的僵持局面,蜀军必然会犯错,这也是司马懿出征前的既定策略。虽然诸葛亮屡次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令魏军陷入困境,但对方早已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保持警惕,蜀军逐渐陷入了瓶颈期。
几次出击都失败后,诸葛亮意识到魏军的策略,于是决定在原地屯田,为持久战做好准备。期间,他多次挑衅魏军,试图激起司马懿的怒火,企图迫使对方主动出战。可眼看着蜀军士兵开始焦躁不安,司马懿虽装出愤怒的样子,依旧未能安抚军心。许多将领纷纷请战,但都被一一回绝,所有的请战请求都被辛毗坚决拦下。
得知辛毗也随军作战,诸葛亮感到十分悲凉,仰天长叹道:“吾命休矣”。司马懿若真有心出战,以他的个性,早就与蜀军打了几百回合,而如今他表现出的愤怒不过是为了安抚士气罢了。辛毗的存在就像是魏军的定海神针,他在场,便没人敢随意违背皇命。辛毗身为朝廷重臣,带着符节,任何人即使有意出战,也不敢轻举妄动。
果然,辛毗坚定的态度成功遏制了所有的请战请求,诸葛亮的激将法未能奏效。人算不如天算,最终,诸葛亮因积劳成疾,在五丈原去世。一个时代的伟大谋士,也因此在历史中画上了句号。诸葛亮的去世意味着蜀汉失去了主心骨,面对魏军强大的作战能力,蜀汉无法再与之抗衡。在临终时,诸葛亮安排了北伐军队有序撤退。
诸葛亮一生忠心耿耿,始终不忘先帝的遗愿,心系天下统一大业。恢复汉室的重担压在他一人肩上,尽管刘禅年幼,无法分担政务,但诸葛亮依旧尽职尽责。临行前,他特意为刘禅留下了一封《出师表》,表达自己对蜀汉未来的深切关注和对刘禅的忠诚。最终,这位忠诚的谋士在五丈原因劳累过度去世,成为蜀汉历史上最大的遗憾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