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们发布了一组清朝末年的老照片,展示了街头各行各业劳动者的身影,让我们可以了解那个时期的人们是如何艰苦谋生的。这些照片来源于Banister家族的收藏。William Banister曾在清朝末期的福建、广西和湖南地区从事传教工作。通过这些老照片,我们可以纠正一些关于清朝历史的错误观念,了解当时社会的真实面貌。
挑运竹子和木材的挑夫。
这些照片中有不少是挑夫的身影,他们肩挑着沉重的竹子和木材,在狭窄的街道上艰难行走。挑夫们大多是身材瘦弱的劳动者,看得出来,生活条件非常艰辛。没有富裕的人,大家都在为温饱而努力,营养状况也很差,几乎没有人能过上丰衣足食的日子。
街头劳动者用土法缓解疼痛。
一些照片展现了劳动者用传统土法来缓解体力劳动带来的疼痛。在那个年代,现代医学和治疗手段并不普及,很多人只能依赖民间偏方和自己的经验来解决生活中的身体不适。
通过这些照片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小摊贩、挑夫、匠人还是农民,几乎每个人都很瘦弱,无法找到肥胖或魁梧的身影。这正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经济状况,普通劳动者生活非常贫困,社会福利和医疗保障也十分匮乏。
正在修筑粤汉铁路的工人。
1896年10月,清朝政府决定开建全长超过1000公里的粤汉铁路。由于资金紧张,工程一度拖延,直到1900年7月才正式开工。然而,进展缓慢,直到清朝灭亡,粤汉铁路只完成了广州至三水支线和长沙至株洲段,直到1936年,铁路才全线竣工。
在小船上生火做饭的妇女。
明清时期,南方的江河湖泊众多,许多家庭长期生活在船上,根本没有固定的住所。他们主要通过捕鱼、运输和种藕为生,这些人被称为“疍民”,社会地位较低,经济条件非常艰苦。
挑水的男子。
这张照片中的男子赤脚,身穿皱巴巴的衣服,体态消瘦,显示出他家境贫寒。需要注意的是,许多干体力活的劳动者,他们的辫子并不像一些影视剧中表现的那样又粗又长,而是简洁地盘在头上,或者扎个发髻,这样更加清爽。而影视剧里,常常把发辫甩在脖子上,实际上这种情况很少见。如果辫子不小心挂到钉子上或者卡在木板缝隙里,非常容易勒住脖子,甚至带来危险。
挑扁担卖猪肉的小贩。
这张照片中的卖猪肉的小贩,脸上并没有如同传说中那样的“大脖子粗”的外貌,他也许并没有过多地享受肉类食物。这些卖肉的小贩通常是挑着扁担走街串巷,卖的都是小量的肉,赚不了多少钱,生活依旧艰难。
锯木头的木匠。
锯木头是一项费力的体力活,干上一会儿就会感到全身酸痛,而如果力道不均匀,锯出的木板也会厚薄不一。这不仅需要体力,还需要一定的技术。我曾在20年前体验过农村的木匠工作,深知其不易。
卖小吃的商贩。
这是一张非常难得的照片,这位商贩在辛苦劳作中依然展现出笑容。他的生活虽然艰难,但依然保持着乐观的心态。或许他没有想过,这一笑将成为后世的珍贵影像,而他也可能永远无法看到自己在镜头中的模样。
筛土壤的农民。
照片中有一位农民正在细心地筛选土壤,虽然我们无法知道他筛选这些土壤的确切用途,但很有可能是在为育苗做准备。在那个时代,农民辛勤劳作,每一粒土壤、每一寸土地都可能决定着他们的生计。
两少年驱赶三头水牛。
清朝末期,少年儿童的入学率极低,很多孩子一旦有了劳动力,就不得不跟随父母干活。因为家庭贫困,根本无法养活闲人,所以孩子们也常常变成家庭劳动力的一部分。我们看到这些少年在田间劳动,这就是当时童工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