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的成名之战就是背水之战,而在这场关键战役中,他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便是来自李左车。李左车是赵国将领陈馀的军师,而陈馀正是韩信这场战斗的对手。
背水之战发生在韩信与赵国的将领陈馀之间,而李左车正是陈馀的军事谋士。当时,韩信带领着三万士兵,而他刚刚攻占了代国,接下来的目标便是攻打赵国。但要攻打赵国,韩信必须经过太行山,穿越井陉口,这条路是连接代国和赵国的捷径。如果韩信不走这条路,就需要进行长途奔袭,而这条捷径无疑是最快的选择。
在韩信决定选择这条捷径之前,李左车早已预见到韩信必定会选择这条路。因为韩信仅有三万兵力,而赵国有二十万大军。如果韩信贸然与赵国的二十万大军作战,无疑是自寻死路。因此,李左车认为,韩信走井陉口是最方便、最安全的选择。
针对韩信的行动,李左车给陈馀提出了一条必胜之计。李左车建议,陈馀可以派遣五万人马,星夜赶路到达井陉口的另一端,等韩信从这条路通过时,李左车就可以带队截断韩信的粮草,然后从后方袭击,令韩信无法撤退。同时,陈馀可以带领剩下的军队在前方与韩信正面作战。李左车的战略意图是希望把韩信困死在井陉口。
当韩信得知李左车的计划时,心中不禁一惊。若李左车的计策得以实施,韩信显然难以打败赵国的大军,因此他可能连进攻赵国的机会都没有了。但李左车的谋划却被陈馀轻视了。陈馀认为自己率领二十万大军,完全不需要通过诡计来对付三万的韩信,他自信满满地认为多兵打少兵,必定能够轻松获胜。
尽管李左车一再劝告陈馀,不要小觑韩信,但陈馀自认为读过几本兵书,便认为自己有足够的能力战胜任何敌人。在他看来,多兵打少兵肯定会胜利,因此他没有采纳李左车的建议。
然而,事实证明陈馀的自负导致了惨痛的失败。在与韩信的对决中,赵国的二十万大军不仅败北,陈馀也死于混乱的战场中。韩信得知陈馀没有听从李左车的建议后,才敢放心地带兵攻打赵国。最终,韩信击败了赵国的主将陈馀,俘虏了李左车。
韩信深知李左车是个军事奇才,于是亲自为他解开绑在身上的绳子,并向他请教如何攻打燕国。当时,韩信打算直接进攻燕国,但李左车提出了不同的战略。他建议韩信不必直接攻打燕国,只需在赵国大肆犒赏军队,做出要进攻燕国的假象,同时派遣使者去说服燕王投降。李左车认为,燕王肯定会在听到韩信打败赵国的消息后选择投降,因为燕国远比赵国弱小,不可能与赵国抗衡。
韩信采纳了李左车的建议,派出了使者,果然如李左车所说,燕王同意投降。最终,李左车成功帮助韩信降服了燕国。这一战略的成功展现了李左车作为军事奇才的非凡才华。值得一提的是,李左车的祖先是战国时期的著名将领李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