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UZIZHANTING
数字展厅·沉浸看展
钱币的故事(第2期)中国纸币防伪史
(钱币的故事数字展厅)
从宋代交子到现代人民币,中国纸币防伪技术历经千余年演进,每一次革新都凝聚着古人与造假者的博弈智慧,也见证了货币印制工艺的持续升级。这一过程中,从原材料管控到印刷技术创新,从法律惩戒到细节设计,形成了一套独具特色的防伪体系,并为现代防伪技术奠定了基础。
古代纸币防伪:
从源头管控到技术创新
北宋交子拓印
由桑皮纸制成的明洪武大明宝钞
交子作为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诞生之初便面临造假难题。官交子发行不足20年,伪交子已扰乱市场,各地转运使曾一度提议将其废除。为应对危机,宋廷首先从原材料入手,规定交子专用楮皮制成的川纸,这种纸张制作工艺复杂,民间难以仿制,从源头降低了造假的可能性。但随着民间制纸技术的进步,这一防线被突破。
元代在宋代的基础上强化管控,将私购制钞用纸定为重罪。元代纸钞采用桑皮纸,其墨韵层次鲜明,仿造难度大,且民间私自采购者将被处以极刑,通过严苛法律保障了原材料的安全。
印刷技术也成为防伪关键:唐代发明的水纹纸,通过明暗双色印花实现防伪,这正是现代纸币水印技术的源头;宋代交子的印花图案更为复杂,涵盖八仙、二十四孝、花草山景等,进一步提升了仿制门槛;元代纸钞则在显著位置印有“伪造者斩”字样的警告,虽后期因纸币滥发导致威慑力下降,但开创了法律警示防伪的先河。
宋元纸币与清代宝钞对比(宋元纸币图案以房屋、花鸟、人物居多,外做花纹边框,清代宝钞图案以龙居多,
外做花纹边栏)
明清时期,纸币防伪技术持续升级。明末山西票号掌握微雕文字技术,将细密文字刻于常规印章内,肉眼难辨细节;清咸丰年间的大清宝钞、户部官票,不仅采用左满文、右汉文的双语设计,四周环绕龙纹,还要求各省布政司及府、县签押印证,更首创冠号防伪概念,每批纸币的墨纹均为专属设计,搭配红、蓝、黑等多色套印及官府印章,形成多重防伪屏障,大幅提高了造假难度。
现代人民币防伪:
传承与突破的时代跨越
马文蔚为人民币题写的字样
1948年12月1日,中国人民银行在河北石家庄成立,发行第一套人民币,标志着中国现代货币体系的开端。第一套人民币上的“中国人民银行”字样由董必武题写。当时,第一套人民币存在纪年方式不一、印制技术参差、面额版别凌乱等问题。1955年3月1日,第二套人民币发行,其中3元、5元、10元面额的纸币委托苏联代印,图案聚焦新中国建设风貌与民族团结主题,“中国人民银行”(繁体字版)字样由马文蔚题写,雕刻凹版印刷术成为核心防伪手段,这种工艺能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造假者难以复刻精细的凹雕效果,“中国人民银行”字样因此显得苍劲庄重。
1962年4月20日发行的第三套人民币,是我国自主研发设计的重要成果,流通时间最长。其票面图案体现“以农业为基础,工业为主导”的经济方针,防伪技术实现新突破:5元纸币因设计精良获“世界最佳纸币设计奖”,10元纸币上的天安门固定水印,采用我国首次自主研发的水印技术,标志着现代人民币防伪从借鉴走向自主创新。此后,人民币防伪技术持续迭代,始终紧跟世界印钞行业前沿,而这一切的起点,正是千年之前古人在纸币防伪上的探索与智慧。
第三版人民币5元纸币上的炼钢工人形象
天安门固定水印(我国首次自主研发)
来源:神州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