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太祖赵匡胤在“黄袍加身”后,始终担心手下的武将会效仿自己称帝,因此采取了两次“杯酒释兵权”的策略来削弱将领们的军事权力。不过,这个担忧一直困扰着他,也影响到了他的后代。因此,宋朝的皇帝们大多喜欢让太监来担任军职,觉得这样可以更放心一些。
在宋太宗时期,蜀地的李顺和赵义发生叛乱,派谁去平叛成了一个难题。因为如果选错了主帅,后果不堪设想,前后蜀的历史教训摆在那里。万一主帅带领大军进入四川,剑门关一闭,凭借天险独立称帝,那时宋朝可就真的无法反抗了。
经过一番深思熟虑,宋太宗选择了一个非常值得信赖的人——太监王继恩。王继恩曾参与过几次北伐战役,积累了一定的作战经验。最重要的是,没人听说过王继恩有称帝的野心。基于这一点,王继恩被任命为西川招安使,负责带领禁军进川平叛。
宋朝的皇帝们大多受到这种观念的影响,通常会将重要的军事职务交给太监,其中一些较为著名的人物有李神佑、窦神宝、李宪、卫绍钦、童贯、谭稹等。而其中的秦翰,则是唯一一个直接参与战斗、堪称“战神”的太监。
秦翰在宋太祖时期入宫为太监,但在当时,太监并没有这个名字,而是称为“内侍”。他们也不像现在称呼为“公公”,而是根据职务来称呼,尊号为“中贵人”。“太监”这个词,直到明朝才开始使用。
秦翰在益州平叛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当时叛军王均固守在城中,宋将雷有终一度攻不下,形成了僵持局面。秦翰作为两川捉贼招安使,前往益州协助平叛。他建议在城北筑土山攻城,并亲自带领队伍猛攻,最终攻破了城北的羊马城,焚毁了敌人的瞭望塔。
在整个益州平叛的过程中,秦翰带领部队五战五捷,甚至在作战中身中箭,却没感受到痛楚,直到最终攻下益州。他不仅勇敢,身先士卒,且具有相当的谋略。在与辽国的战争中,他亲自斩杀了辽兰陵王萧达;在与西夏的战斗中,他斩首万余人,成功救回了数万被掳的百姓,还收获了大量马匹、兵器和其他物资。剩余的敌军则仓皇逃离。
秦翰在外征战,受到了宋太宗和宋真宗的高度赏识,宋真宗甚至特意任命他为皇城使,以表彰对他的特殊宠爱。秦翰最终官至入内都知、昭宣使、群牧副使,并兼任平州团练使。
历史上确实有一些坏名声的太监,这让人们对太监这个群体的印象普遍较差。但秦翰却不同,他从未生活在皇帝身边,而是长期驻守边关或直接在战场上与敌人厮杀。无论是国内的平叛,还是抵御外侵,秦翰几乎总能在关键战役中出现。他一生征战,身上有多达49处伤痕,大宋的将领们没有一个不称赞他勇敢的。
秦翰完全不是人们印象中那种贪财的太监,他的俸禄和赏赐几乎全部分给了将士。秦翰去世后,宋朝为他追赠贝州观察使和彰国军节度使。
宋真宗赵恒对他说:“一生为国尽忠,从不害人,也不随便夸赞谁。先帝在世时,秦翰曾主动请缨去刺杀李继迁,认为自己作为一名太监,生命不值钱,若能为国家除去贼寇,死也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