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汉朝的统治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深深扎根于民众心中,而曹魏作为新兴政权,刚刚建立,根基还不稳固;另一方面,东汉中后期,随着小皇帝的出现,国家保持了一定程度的稳定,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很难出现通过战功而掌控朝廷军权的权臣。相比之下,曹魏的情况则截然不同。接下来,我们来详细探讨这一现象背后的具体原因。
在东汉中后期,随着小皇帝的出现,汉朝已经统治了几个世纪,国家的基础非常深厚,民众对汉朝的认同感愈发强烈。再加上汉朝在东汉之前的西汉时期也有着长久的统治历史,这使得汉朝的统治更加深入人心。要在这样一个根基深厚的政权中稳固自身,仅仅依靠个人的号召力是远远不够的。东汉末期,刘备常自称自己是中山靖王的后代,这一身份的背书帮助他获得了大量的支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汉朝的深厚感情。 与此相对,曹魏的情况则大不相同。从曹丕即位称帝到司马懿夺权,整个过程时间尚短,民众正处于从汉朝政权过渡到曹魏政权的敏感时期。很多人清楚地知道,曹魏的政权并不是历史上长期传承下来的,因此对于曹魏的认同感并不如汉朝那般牢固。在这种情况下,司马懿上位,及后来司马炎篡位的事件,并没有引起特别强烈的反感,因为在中国历史上,朝代更替本就是常见现象,民众已经对这种变化有所适应。 此外,东汉中后期,由于小皇帝越来越多,国家保持了一定的相对稳定,经过几位小皇帝的治理后,才开始显现出动荡的迹象。在这种相对安稳的环境下,很难出现像之前那样因战功而掌控军权的人物。皇室内部斗争不断,许多政治势力相互交错,任何人在这种复杂的局面中都很难占据绝对的优势。曹魏的局面则完全不同。曹魏政权正式建立后,便面临着东吴和蜀汉两大势力的巨大压力。特别是蜀汉的军事谋士诸葛亮屡次发动北伐,使得曹魏不得不依靠具有军事才能的人物来防御外敌。在这种情况下,曹魏的统治者发现自己的皇族和重要官员的军事能力逐代衰退,因此不得不在外部寻求新的将领来承担起领导军队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