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47年,年仅十三岁的嬴政继承了大秦的基业,开启了他作为秦王的传奇。而在公元1661年,康熙皇帝则在六岁时接过了大清的江山。虽然从年龄上看,嬴政似乎起点更高一些,但他所面临的困境远比康熙要复杂。
嬴政的父亲嬴异人,早年被当作质子“质押”在赵国,命运可谓跌宕起伏。如果不是吕不韦看中了他,打算借此为自己谋取更大利益,嬴异人或许永远也无法成为秦国的君王。而嬴政则是在赵国出生的,母亲是吕不韦的姬妾。也就是说,嬴政上户口时,地方并非秦国,而是赵国。后来,吕不韦将嬴异人带回秦国,而嬴政和母亲却仍留在赵国,差点因两国冲突被杀。直到嬴政十岁时才得以回到秦国,见到亲生父亲。没过多久,嬴政的祖父秦昭王去世,父亲嬴异人继位并守孝一年。继位不久后,嬴异人便去世,嬴政便在这极为仓促的情况下继承了王位。
康熙的父亲顺治虽然也早早去世,但他所留下的江山已经相当稳固。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来,儒家思想成为了朝廷的正统,经历了宋、明两朝的巩固,皇权已经非常难以动摇。虽然满洲的勇士鳌拜掌握了大权,但康熙通过巧妙手段成功控制住了局势,鳌拜的反抗之力被彻底消除。
与此不同,嬴政面临的挑战则更加严峻。虽然他继位后尊吕不韦为“仲父”,但吕不韦当时的权力远远超过了鳌拜,几乎掌控了朝政。之后,另一股势力——嫪毐出现了。嫪毐不仅与嬴政的母亲生了孩子,还试图将整个秦国的王位“过继”到自己的家族。嬴政面对的局面可以说极为复杂,然而,他依然凭借自己的忍耐与智慧,最终铲除了吕不韦和嫪毐的威胁,彻底掌握了国家的权力,就像康熙最终摆脱了鳌拜一样。
康熙在彻底平定了鳌拜后,接着开始着手解决其他内部与外部的问题。在南方,他平定了三藩之乱,收复了台湾;在西方,他亲自征讨了准噶尔的噶尔丹;在北方,他打败了南侵的沙俄。可以说,康熙几乎把父亲顺治所留下的江山,再次以武力稳固了一遍。
因此,康熙设立了一条严格的规矩:任何后代如果让国家丧失一寸土地,绝不允许进太庙祭拜。然而,尽管康熙在历史上享有极高的地位,取得了巨大的军事和政治成就,和秦始皇相比,差距依然显著。秦始皇统一了六国,但他的统一不仅仅是通过征服,更通过行政、文化和物流等方面的深刻改革,实行了郡县制、推广了小篆,并统一了度量衡和车轨。
秦始皇因其功劳巨大,自认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所以他必须称皇帝才能配得上自己的伟业。如果他的人生能在一统六国后顺利平稳下来,子孙能稳固这份基业,秦始皇完全配得上“千古一帝”这一称号。但遗憾的是,秦始皇的后半生并不像他预期的那样平顺,而成了后世所说的“隋炀帝”。
提到隋炀帝,许多人脑海中浮现的可能是“荒淫暴虐”和“好大喜功”的形象。然而,真实的隋炀帝并非如此简单。隋朝的建立是一个比较特殊的历史过程。它的创立者杨坚有鲜卑血统,家族在西魏和北周时期都有一定的影响力。因此,隋朝的建立并不是彻底的改朝换代,而是由一个大族取代了另一个大族的主导地位。杨坚上位后,便试图通过改革,使得隋朝像中原的汉朝一样,能够在杨家手中传承下去。
杨广原本并非杨坚的继承人,但他凭借自己的权谋和战场上的功绩,最终成为了隋朝的继位者。隋炀帝继位后,尝试继续父亲的事业,将隋朝牢牢掌控在杨家手中,排除那些与他共同分权的大族。为此,他频繁发动战争,既是为了建立自己的威望,也是为了打破旧有的政治结构,确保国家权力的集中。
在隋炀帝执政期间,他发动了多次战争,包括高句丽之战、吐谷浑、契丹、突厥以及南方的林邑和东南的琉球等地的战斗。频繁的战争使得隋朝的经济压力大增,而历史上频繁用兵而经济未崩溃的帝王也并不多,像汉武帝和康熙大帝这类的例子虽然能在某一时期看似成功,但深入研究就会发现,这些战争最终也消耗了国家的经济。
隋炀帝并未像汉武帝或康熙那样避免这种经济危机,反而由于战争的过度扩张和国内资源的耗尽,国家逐渐走向了衰败。他的步伐太快,国家、臣子甚至百姓都难以跟上他的速度。最终,隋朝的灭亡,也与隋炀帝步子迈得过大、过快息息相关。与秦始皇的命运类似,尽管他所做的事情在理论上并无错,但过于急功近利的做法,使他从千古一帝沦为“隋炀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