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去病射杀李敢之后,表面上汉武帝只是轻描淡写地说:“李敢是被鹿撞死的”,便轻松地掩盖了这件事。但仔细分析史书,我们可以看出,为了安抚相关各方,汉武帝确实做了不少努力。
这件事的根源,还是得从霍去病为何要杀李敢讲起。
李敢是李广的第三子,李广素以勇猛著称,李敢也继承了父亲的勇武。在霍去病两次征战河西的那个夏天,李敢随父亲一起出征。然而,在一次行军途中,他们的四千骑兵被匈奴左贤王的四万大军包围。为了鼓舞士气,李敢带着几十名骑兵独自冲向敌军,以少胜多,突破敌军的包围,最终回到自己的队伍,气吞万里,说匈奴人不值一提。
李敢的这次冲锋不仅成功救回了自己的队伍,还提升了士气,士兵们在他的激励下拼搏了整整一天一夜,最终迎来了救援。尽管李敢表现英勇,战后并没有得到任何封赏。可是,霍去病注意到了他。
公元前119年,在著名的漠北之战中,霍去病将李敢召入麾下。霍去病一向独断专行,军中没有专门的副将,而是让李敢等校尉临时承担起副将的职责。这场战斗中,李敢表现得如猛虎出笼,他身先士卒,斩敌无数,甚至亲手夺下匈奴左贤王的鼓旗,战后被封为“关内侯”,食邑200户。关内侯是汉朝二十等爵位中的第十九等,接近列侯。
李敢取得的这一成就,远远超越了他的父亲李广。李广一生都希望能封侯,但直到去世都未能如愿。李敢不过用一场战役就达到了父亲一生未能实现的目标。然而,李敢回到长安时,却得到一个沉痛的消息:父亲李广自杀了。
李广当时已经六十多岁,在当时的汉朝算是高龄。尽管汉武帝原本不打算让李广参加漠北之战,但因李广的坚持,最终还是让他跟随卫青出征,担任前将军。然而,背后,汉武帝悄悄告诉卫青:“李广年纪大了,运气也不好,千万不要让他直接面对匈奴的大军。”
卫青在出征时,因种种原因,命令李广绕道行军,而李广则因军令未能执行,最终在沙漠迷路,错过了和主力军队的会合。战争结束后,李广被问责,无法忍受屡遭侮辱的他最终在卫青的帐中自尽。
李广的死令李敢愤怒,他认为是卫青的错。怀着强烈的怨恨,李敢在一个机会中伤了卫青。卫青虽然是大司马大将军,但他宽厚大度,没有追究李敢的责任,并为他隐瞒了这件事。然而,这个隐瞒没能长久,很快就被霍去病知道了。
霍去病与卫青有着深厚的亲戚关系,他从小由母亲的家族抚养,卫青作为他唯一的舅舅,在霍去病心中的地位非常重要。另一方面,李敢曾是霍去病的部下,并且在霍去病的带领下立下过赫赫战功。所以,无论是个人恩怨还是为了舆论,霍去病都觉得有必要杀掉李敢。
不管杀人的原因如何,按汉朝律法,杀人必须偿命。而汉武帝,最终选择包庇霍去病。
李敢死于箭伤这一事实众所周知,然而,汉武帝在百官面前却说:“可惜啊,勇猛的关内侯,居然死于箭伤。”他甚至在电视剧《汉武大帝》中还让霍去病做了深刻的自责和反省,随即将他派往朔方避风头。然而,在历史中,霍去病并没有被派去远方避难,反而依然留在长安,继续他的事务。第二年,霍去病再次带领众大臣请求汉武帝封三位皇子为诸侯王,显示出霍去病的地位丝毫没有受到影响。
汉武帝之所以对霍去病如此宽容,主要有几个原因:
首先,霍去病是汉朝与匈奴大战中的关键人物。当时的匈奴虽然实力大损,但仍然是汉朝的重大威胁。此时,任何威胁到霍去病的举动都可能导致战略上的巨大损失。李敢虽然勇武,但霍去病无疑是汉朝的核心战力,汉武帝不愿因个人恩怨而失去霍去病。
其次,汉武帝对霍去病有着极深的私人感情。霍去病自幼便得到汉武帝的宠爱,许多荣誉和封号都是汉武帝根据霍去病的特点特别创立的。甚至在霍去病外征时,汉武帝担心他吃不好,特别安排了御厨为他准备美食。
最后,如果追究霍去病,就不得不追究李敢打伤卫青的事。而李敢的罪行不轻,且李家在汉朝战功赫赫,声望极高,汉武帝不希望在李广自尽、李敢被杀的情况下,再对李家做出更严厉的惩罚。
在这些复杂的原因下,汉武帝的处理显得异常高明。表面上,他通过一个荒诞的理由轻轻带过,但实际上通过一系列的措施,稳住了霍去病的部队,并给予李家一定的安抚。汉武帝的这些善后措施有效地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确保了朝廷的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