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桧的一句“莫须有”,让我们心目中的民族英雄岳飞,变成了刀下的冤魂,同时也成就了岳飞流传千古的英名。
我一直觉得,岳飞与赵构,其实是一对心有灵犀的知音,他们互相理解,也互相扶持,从未想过伤害对方。只是随着历史形势的变化,双方的目标渐渐发生了改变,于是最终分道扬镳。即便如此,赵构心里依旧不舍得杀岳飞,他清楚地明白:岳飞,是他手中一张不可多得的王牌,只要岳飞存在,金国就不可能轻易侵犯南宋半步。
然而,南宋的主和派却并不这么想。岳飞还在,他们的政治生存就成了问题,所以他们必须要除掉岳飞。赵构在主和派与岳飞之间做了选择,他选择了主和派,而岳飞则成了被遗弃的那一个。岳飞心里明白,赵构并非想杀他,而是为了权宜之计选择放手;而赵构也清楚,岳飞不会因自己不杀他而怨恨,但会因自己选择放弃而生气。
岳飞之死,是一个关于坚守理想与面对现实的励志故事。他的死,正如秦桧所说的,确实是“莫须有”。
然而,在岳飞之前,还有一个人,他并未对赵构有过亏欠,却比岳飞的死更显“莫须有”,这个人便是张邦昌。张邦昌原本是北宋时期一个趋炎附势的小人,依靠巴结“北宋六贼”而得势。可惜,他的运气不佳,正风光之际便遭遇金军入侵。当金军攻入北宋都城汴梁时,还特别点名要抓“北宋六贼”,张邦昌也因此倒了霉。
北宋六贼先后被罢免,稀里糊涂地死去,而张邦昌虽然侥幸捡回一命,却被刚即位的宋钦宗派去与金人议和,这无疑是把他推入火坑。同时被推去的,还有另一个倒霉蛋——赵构。面对凶狠的金人,张邦昌充分展现了小人的本色,将金人服侍得舒舒服服,甚至被选为傀儡政权的“代言人”。
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是求之不得的机会,比如刘豫。但张邦昌极为机灵,对于风险过大的事情,他一概避开。此时,赵构已经在外号令天下兵马勤王,正有接掌宋朝正统之势的机会。虽然张邦昌后来被迫短暂担任几十天“伪楚”政权的皇帝,但他始终不敢真正自称皇帝,只是摆出样子给金人看而已。
最终,他主动请出前朝太后,将皇位光明正大地禅让给赵构,平安地退场。张邦昌做事滴水不漏,可谓狡猾无比。赵构虽然心里并不喜欢他,但表面上还是要对他言辞恭敬,毕竟人家主动将皇位还给自己,让赵构的名分更加正当。
然而,不久之后,张邦昌被贬职,原因是抗战派的李纲弹劾。更糟的是,又过不了多久,张邦昌被赵构赐死,原因不详。传言是宋徽宗的一位嫔妃李春燕告发他,说他与皇帝的小妾有不正当关系,这样的理由比“莫须有”还让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