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皇帝大概率是出家了,从清朝贵族后续的一系列举动来看,似乎能够推测出这一点。
顺治皇帝,名爱新觉罗福临,是清朝入关的第一位皇帝。他在6岁时就登基为帝,24岁时便号称去世。然而,史料中关于他去世的记载非常简短,仅有这样一句话:“丁巳,夜,子刻,上崩于养心殿。”——《清史稿》这句简单的描述明确了时间、地点和人物,但没有说明顺治帝24岁时去世的具体原因。因此,民间的各种猜测和说法应运而生。有的人认为他是死于天花,有的人则说他选择了出家做和尚。
在这种说法众多、真相未明的情况下,清朝高层对此选择保持沉默。他们不仅没有做出解释,反而顺理成章地让8岁的爱新觉罗玄烨继位。这种做法让人更加产生联想。如果顺治并非如传言所说,应该公开否定;如果真是如此,最好也不要遮遮掩掩。清廷对此的回避是否暗示了某些疑点呢?
因此,我认为顺治帝大概率是出家了,清朝政府不愿承认这种事也不难理解。毕竟政教不能合一。此外,当时清朝的政权还未完全稳固,如果顺治在此时出家,势必会引发各地将帅对清朝统治的质疑,特别是那些已经投降的汉人将领。
一、正史中确实有记载顺治出家的事。
有些人认为顺治出家只是野史或者传说中的故事,但这种说法并不准确。事实上,在《清史稿》和《清实录》中,都有关于顺治出家的记载。
从顺治十四年开始,顺治开始接触佛教僧人,当时他才20岁。次年,顺治与江南的报恩寺高僧玉林琇结识,并拜他为师。玉林琇不仅成为顺治的师傅,还为顺治取了一个法号“行痴”。这是顺治进入佛门的重要标志,但那个时候他依旧是皇帝,类似于南朝梁武帝的情况。
顺治十七年,他最宠爱的妃子董鄂妃突然去世,令顺治陷入极大的悲痛和绝望之中。在这一年秋天,顺治决定出家,由茆溪森负责为他剃发。然而,茆溪森的师傅玉林琇得知这一消息后勃然大怒,甚至准备堆柴火烧死茆溪森。这件事十分可疑,作为高僧的玉林琇,怎么会采取如此极端的手段呢?
我认为这件事很可能是孝庄和清朝重臣的干预,为了迫使顺治皇帝还俗。因此,顺治最终屈服,继续留发还俗,茆溪森也得以幸免。虽然顺治出家的时间只有短短的8天,但这一事件足以证明他有过出家的打算。而且在几个月后,顺治突然去世,时间上的巧合也让人产生更多怀疑。
顺治十五年的诏谕中,顺治提到:“朕俯询法器,缅想高风,思御宇以来,期沛无为之治,而虚席以待,乐闻无漏之因...” 这一段话表明,顺治皇帝早就对出家有了打算,甚至在他15年时就计划着成为一位云游僧人。
二、清廷的多项举措,进一步支持了顺治出家的可能性。
证据1:康熙多次前往五台山。康熙皇帝非常喜爱天文、地理等科学知识,他并不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然而,康熙在年轻时曾多次前往五台山,并且不止一次。这其中,康熙在康熙二十二年两次前往五台山。这背后似乎存在更深的意义。康熙在这一年已经平定了三藩之乱,还收复了台湾,此时的他正值得意之时,为什么要前往五台山?
有一种解释认为,康熙之所以前往五台山,是为了向顺治的遗愿报告,特别是在顺治去世后,康熙应该会向父亲的遗志进行汇报。既然顺治可能在五台山出家,那么康熙前往五台山拜谒就显得合情合理了。
证据2:史料中记载顺治是火化的。虽然女真族有火化的习俗,但自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以来,君主并没有进行火化。历史记载显示,努尔哈赤、皇太极等帝王的去世没有进行火化,而是按传统葬礼处理。直到康熙皇帝登基后,清朝的皇帝都没有火化。唯一例外的是顺治,他的遗体被火化,这一特殊现象显得非常奇怪。
如果顺治并没有死去,而是出家了,那么在清史中没有顺治的遗体也是可以理解的。这也可能解释了为何史料中会提到他是被火化的,或许只是用火化来掩盖顺治出家的事实。
总结:清朝未对顺治的结局作出明确说明,导致了多种不同的猜测。甚至有史料提出顺治亲征郑成功,结果在高崎之战中被郑成功的大炮击毙。这种说法未能得到证实,但也反映了顺治去世背后存在的各种疑点。
因此,顺治出家可能是最合理的解释。至于民间流传的他死于天花的说法,正史中并未确认,这种说法和顺治出家的传言一样,都是一种无法证实的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