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讲述的是东汉末年各路诸侯争霸的历史故事。在这本书中,最聪明的人物往往被大家提到的就是诸葛亮,智谋非凡,令人钦佩。但其实,在我看来,司马懿的智慧也不容小觑,甚至在某些方面超越了诸葛亮。
司马懿自小便表现出与常人不同的聪明才智,且在叔叔水镜先生司马徽的教导下,他广泛阅读书籍,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到了青年时期,司马懿的谋略已是出类拔萃。于是,他跟随叔叔投身曹操的阵营,为当时雄心勃勃的曹氏家族效力。首先,他帮助曹操登上了魏王的宝座,接着又辅佐曹丕继位,最终被委托辅佐魏明帝。待魏明帝去世时,司马懿不仅要面对魏明帝留下的一堆烂摊子,还要照顾一个年幼且孤弱的皇帝。
然而,司马懿的这段经历就像一把双刃剑,不仅带来了极大的荣耀,也招来了曹爽为首的权臣集团的嫉妒与排挤。他们利用小皇帝年幼的优势,将司马懿贬职。然而,司马懿怎会轻易被人踩在脚下呢?在投靠曹氏时,曹操便已经察觉到司马懿潜藏的野心。但司马懿选择藏匿自己的野心,忠心耿耿地为曹操出谋划策,一直隐藏在幕后。
这次被贬职无疑激发了司马懿长期埋藏的野心。首先,他看不起那些权臣集团的庸碌之辈;其次,孤帝年幼,他可以借此机会反扑,夺回权力。于是,司马懿暗地里开始积蓄兵力。等到曹爽和小皇帝去祭陵时,他发动了兵变,成功掌握了曹魏政权。当然,这次兵变并非一帆风顺。司马懿首先让大司农桓范掌管曹爽弟弟的军队,但桓范一心效忠曹爽,未能与司马懿合作。
在城中混乱时,司马懿带着自己的印信,前往高平陵寻找机会。桓范见到小皇帝后,极力劝说曹爽带小皇帝去故都许昌,召集兵力,准备除掉司马懿。然而,曹爽对此不感兴趣,甚至态度消极,桓范急忙保证粮草问题不会成为障碍。可惜,曹爽目光短浅,眼下正是生死存亡之际,他却仍沉迷于享乐,以为凭借自己的威望,司马懿会怕他,不敢对自己动手。
最终,司马懿果断行动,灭掉了曹爽的三族,连同为其通风报信的桓范的三族也遭到满门抄斩。不过,桓范的家族并非完全消失,仍有一位漏网之鱼——桓楷。桓楷作为桓氏家族的后代,生活得格外小心谨慎。后来,他的后代——桓温,成为了东晋政权的掌控者,桓温的儿子继续继承了对司马家族的仇恨,最终逼迫晋安帝禅位,建立了桓楚政权,从而结束了晋朝的历史。
历史,真是一条绕行的路。当年司马懿通过兵变逼宫,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而今天,正是司马懿当年灭掉的桓家后代通过类似的手段,推翻了司马家族的政权。这究竟是历史的必然,还是一场偶然的循环,实在令人唏嘘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