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我国的兵家大师,韩信绝对是其中的一位杰出人物。韩信一生未曾败北,公元前204年,在井陉之战中,他设下了兵家大忌——背水阵。那时,韩信让士兵们没有退路,只能背水一战,凭着这种生死决战的气势,他又派出一支奇兵扰乱赵军后营,最终赵军惨败。这是一次经典的以少胜多的战例。此外,刘邦曾多次调走韩信训练出的精兵,只留下年老、病弱的士兵。最狠的一次,刘邦甚至拿走了韩信的虎符,将韩信手下的20多万兵力调走,仅剩下三万兵马。但即便如此,韩信依旧能够以少胜多,越战越勇,真不愧是“兵仙”之称。
关于韩信的故事有很多。虽然他出身贫寒,但他对兵法的热爱从未改变。至于他的师父是谁,历史上并没有确切的记载。有人猜测是秦国的兵法大师尉缭子,也有人认为韩信天资聪颖,自学成才。不管怎样,韩信学到了兵法之后,便立志要闯出一番事业。
不过,韩信性格高傲,不愿和普通百姓为伍,觉得自己生来不凡。他生活放荡,始终没有机会被推举做官,又因为缺乏其他才能,常被人看不起。然而,韩信并不在意,他整日带着一把剑到处游荡乞食。虽然如此,还是有些人看得起他。比如南昌的亭长,他认为韩信并非普通之人,便经常给他提供食物。但韩信的妻子不满,将饭煮成了空锅,韩信因此一气之下离开了。
在饿肚子的情况下,韩信来到河边钓鱼。可是他的钓鱼技巧并不好,整整钓了半天都没有收获。正当此时,几位洗衣的老妇人经过,其中一位看见他饿了,便拿出自己的饭食给他吃,并且告诉他:“我每个月都这样做。”韩信感动地说:“等我有了出人头地的机会,一定回报你。”然而老妇人淡然回应:“大丈夫当自强,不能靠别人施舍。我给你吃饭,是看你可怜,不是为了报答。”
其中最为人熟知的故事是韩信遭受“胯下之辱”的事。当时韩信不得不爬过一个屠户少年腿下,结果被周围的人嘲笑为胆小。然而,就像陈胜所说的“燕雀安知鸿鹄之志”,韩信心中早有宏图。在秦末的农民起义爆发时,韩信选择投奔项羽,曾多次为项羽献计,但项羽始终未加采纳。失望之下,韩信离开了项羽,投向了刘邦的阵营。
在刘邦的阵营里,韩信最初并不显眼,但金子总会发光。最终,他因得到了夏侯婴的赏识,而被汉朝的丞相萧何所看重。萧何十分欣赏韩信的军事才能,意识到刘邦要想统一天下,必须依靠韩信的智慧。虽然萧何一直在寻找机会推荐韩信,但当时刘邦并未意识到韩信的巨大才华。
韩信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心生离意,最终促成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刘邦听闻萧何追人心急如焚,当他得知是韩信后,不禁大为高兴,责问萧何为何跑这么急,萧何回答说:“我去追人。”刘邦询问是谁,萧何答:“是韩信。”并且留下了那句脍炙人口的名言:“诸将易得,至如信者,国士无双。”
这番话让刘邦最终将大将军的职位授予了韩信,韩信也终于得以施展自己的军事才华。他为刘邦设计了汉中的战略,凭借一己之力打下了汉朝半壁江山。尽管韩信心里有些小算盘,想当齐王,但他还是向刘邦请示了这一想法。然而,刘邦做事心机颇深,屡次从韩信军中抽调他的精兵,毫不通知他一声。
尽管如此,韩信凭借着剩下的一些弱兵,仍然逐渐建立了自己的势力。韩信的才能可谓全方位,他不仅是个战略家,还是一位战术大师,能够亲自指挥作战。更难得的是,他礼贤下士,十分重视谋士的意见,堪称一位国士。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国士,在汉朝建立后,最终却遭到了忌惮和嫉恨。虽然刘邦舍不得亲自动手杀他,但吕后心肠狠毒,在萧何的配合下,用计将韩信骗到长安,并将他杀害。韩信临死时大喊“我不服”,这三字成为了许多年轻人游戏中的口号,似乎在宣告着:我还有机会再战。然而,韩信说完这句话后,再也没有机会复仇。刘邦回到故乡,激动地高唱《大风歌》,但当他唱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时,是否会后悔杀了韩信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