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后曾经邀请商山四皓出山,辅佐太子刘盈,这个故事表面上看很合理,但实际上根本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商山四皓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几个隐士怎能对刘邦的决策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呢?
商山四皓到底有何过人之处呢?翻阅史料,除了帮助吕后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外,几乎找不到他们有任何其他显著的成就。关于他们的背景,我们知道他们原本是秦末的博士官,因不满秦始皇焚书坑儒的暴行,四人便隐居在商山。因为他们年纪都在八十岁以上,所以被人称为“商山四皓”。四人在汉初享有极高的声誉,尽管刘邦多次邀请他们出山为国家效力,他们每次都拒绝了。那么,吕后到底凭什么能邀请他们出山,为刘盈说话呢?为什么刘邦一见到商山四皓,就认为刘盈的太子之位已经稳固,不再考虑废除太子?
刘邦爱幼子,欲换太子
皇帝的后宫中总是充满了争宠的故事,刘邦的后宫也不例外。最出名的两位女性,一个是吕后,另一个则是戚夫人。吕后是刘邦的原配妻子,而戚夫人则是刘邦宠爱的妾。提到吕后,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她的狠辣,但在早年嫁给刘邦时,吕后绝对算得上是一个贤妻良母。她嫁给刘邦后,不是忙着操持家务,就是和家人一起逃亡。楚汉战争时期,吕后曾被项羽俘虏,并在敌营中被囚禁了两年多。好不容易,楚汉议和后吕后被释放,但她回到家中后,却发现刘邦已有了新宠——戚夫人。而且戚夫人为刘邦生下了儿子刘如意。这让吕后的喜悦感瞬间消失,反而生出了深深的不安。相比于吕后,刘邦显然更加宠爱戚夫人。尽管如此,为了确保国家的稳定,刘邦仍然决定将吕后立为皇后,并将刘盈立为太子。
戚夫人并非简单人物,凭借刘邦的宠爱,她多次在刘邦面前哭诉,要求立自己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刘邦本来就认为刘盈性格软弱,不像自己,再加上戚夫人不断在刘邦耳边煽风点火,刘邦屡次产生废除刘盈,立刘如意为太子的念头,但因为大多数朝臣的反对,刘邦始终未能如愿。然而,随着刘邦的健康问题越来越严重,他废除刘盈的想法也愈发强烈,这让吕后感到十分不安。在这个关键时刻,有人建议吕后去请张良出谋划策,吕后便派自己的兄长吕释之去找张良商议。
张良当时已基本不参与朝政,他一开始并不愿意插手此事,但吕释之坚持不懈,几乎是“劫持”了张良,让他出主意。张良认为单纯上奏劝谏刘邦没有什么作用,比如周昌、叔孙通等人就曾多次劝刘邦,却未能改变他的决定。
商山四皓出山,刘盈的“羽翼”
最终,张良提出了一个主意:去请商山四皓出山为刘盈站台,让刘邦认识到废除刘盈太子之位是不可能的。商山四皓在汉初的声望极高,刘邦曾多次邀请他们为国家效力,但每次都被拒绝。那么吕后怎么能邀请他们出山呢?张良的建议非常简单:“今天如果你能没有私心,请太子写信,带着卑微的辞章,乘坐普通的车,派遣辩士前去请求,商山四皓自然会来。”这些话听起来似乎毫无新意,但最终,当刘盈按照张良的建议去请商山四皓时,商山四皓竟然答应了。这也让人不禁猜测,张良在其中必定扮演了非常关键的角色。
无论如何,商山四皓确实出山为刘盈站台,这无疑向刘邦传递了一个信号——你请不动的人,太子刘盈却能够请到,太子之势已成,刘邦已经不能随意废除太子了。刘邦认为,刘盈已经“羽翼丰满”,废除太子之事已经不可行了。但刘邦未必仅仅是因为刘盈能请来商山四皓而决定不再废立太子,更重要的是,他从这件事中意识到刘盈背后已具备强大的支持力量。
早在刘邦打算废立太子时,汉初的功臣们,如周昌、叔孙通等人就已经明确站在了刘盈一边,多次劝谏刘邦。此外,刘盈的母族——吕氏,原本就是帮助刘邦建立汉朝的重要力量,吕氏与各大功臣的关系错综复杂,远不是简单的几句话能够解释清楚的。刘邦看到的“太子羽翼”,实际上是吕氏和汉初功臣集团的联合力量。
刘邦有意保全戚夫人母子
这股强大的势力足以动摇汉朝的根基,如果刘邦还年轻,也许有能力去消除这些威胁,但他已经年老多病,生命时日无多,根本无法再去改变现状。正如张良所说,废立太子之事,已经不是简单的口舌之争了。吕后为刘盈请来商山四皓,无疑是在向刘邦“展示实力”,但面对这样的挑战,刘邦已经无力反抗。
有一件事充分体现了刘邦晚年的尴尬境地。在他晚年患病时,有人诬告樊哙与吕后勾结,意图发动政变,清除戚夫人母子。刘邦大怒,命令陈平和周勃去军营斩杀樊哙。然而,陈平和周勃在关键时刻并未执行刘邦的命令,他们选择了站在吕后一边,最终并未斩杀樊哙。这不仅仅是一次权力的选择,更显示了刘邦晚年已无力掌控局面。在吕后掌权后,戚夫人母子最终没能逃脱厄运,刘如意被下毒毒死,戚夫人也遭受了非人折磨,甚至被残忍地 mutilated,最终成为“人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