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功行赏”,这句老话讲的就是,想要得到奖励,就得靠真本事。三国时期,正是这样一个现实的时代,能打胜仗的将领,能得到高官厚禄,金钱和地位也不在话下。而没有能力的,只有在旁边干着急。虽然如今的社会情况或许也差不多,但那个动荡的时代,给了各方有才之人一个绝好的机会。谁不希望自己能在历史上留下名字呢?
对于武将来说,建功立业的最好方式就是打胜仗,胜利越多,得到的赏赐和晋升也就越高。然而,蜀汉有一位特殊的将领,虽然打过败仗,却依然得到了高升。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
说起这位蜀汉的名将,大家应该都听说过他,他就是王平。起初,王平并不是蜀汉的将领,而是曹操手下的部将。他被分配给了徐晃,担任副将。
王平来自汉中,他原本是巴西地方一个豪族的家客。曹操在攻打张鲁、征服汉中的过程中,巴西的豪族纷纷投靠了他。王平也正是这一批家客中的一员。曹操眼光独到,很快就发现了王平的与众不同。虽然王平出身贫苦,甚至不识字,但曹操看出了他内心的沉稳与坚韧。为了培养这个人才,曹操决定让他跟随经验丰富的徐晃学习,担任副将,磨练他的能力。
几年后,刘备攻占了西川,准备继续向汉中进军,而此时曹操正忙于合肥战事,无法抽调更多兵力,只有夏侯渊和张郃两位大将驻守汉中。可惜,他们并未能抵挡住蜀军的进攻。张郃在诸葛亮的策划下连连失利,最终汉中大部分领土被蜀军夺走。夏侯渊则在黄忠的手下丧命。曹操只能再次亲自带兵前往汉中与刘备对抗。
曹操刚抵达汉中,便决定让徐晃带兵攻打汉水对岸的蜀军营地,而王平则充当向导。王平非常重视这个任务,主动请求曹操允许他前去协助。曹操欣然同意,提醒他小心行事。徐晃带着王平开始了进攻。徐晃决定模仿韩信背水一战的策略,而王平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认为诸葛亮不会像常人一样,等着敌军渡过汉水后再开始战斗,肯定会采取半渡而击的战术。可惜徐晃并未采纳他的意见,最终在诸葛亮的奇谋下,曹军惨败,任务失败。
这次失败后,徐晃把所有责任都推到王平身上,王平意识到自己在曹操手下的前景已经暗淡,于是决定投奔刘备。王平投降蜀汉后,刘备和诸葛亮非常高兴,表示他来之后,汉中的问题便解决了。果然,王平的加入帮助刘备顺利收复了汉中。刘备顺利称帝,为汉中王,建立了稳固的根基。
然而,好景不长,刘备刚刚称帝不久,接二连三的灾难接踵而至。首先是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败给了吕蒙,最终被孙权俘虏并斩首。随后,张飞也被自己的部下范疆和张达所害,死于非命。悲痛欲绝的刘备决定亲自出征,报仇雪恨,但在夷陵之战中遭遇陆逊的火攻,最终兵败如山倒,刘备病重死于白帝城。
刘备的死对蜀汉来说是沉重的打击,几乎断送了国家的未来。此时,诸葛亮不得不暂时修整局势,等待机会。几年后,蜀汉国力稍有恢复,诸葛亮开始了北伐。
在北伐的过程中,王平本应得到重用,但谁知,他遇到了一个更不靠谱的将领——马谡。马谡自告奋勇负责街亭的防守,这是关乎蜀军粮草供应的关键地点。可是,马谡从未带过兵,过于自负,不听劝告,决定选择山上作为驻守地点,而不是坚守街亭。结果,司马懿借机破阵,轻松夺取了街亭,导致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宣告失败。
尽管王平是马谡的副将,也难辞其咎,但出乎意料的是,诸葛亮并没有责怪王平,反而奖励了他。因为在街亭失守后,王平及时稳住了局势,避免了更严重的损失。由于王平的稳重与能力,诸葛亮开始更多地委任他处理重要事务。即使在诸葛亮去世后,王平依然担任着蜀汉的重要职务,指挥着山地军,守卫汉中。
多年来,王平成功防守了曹魏的多次进攻,将敌军挡在了汉中之外。作为汉中太守,他为蜀汉的稳定作出了巨大贡献。若是姜维能遵循王平的战略,坚持守住汉中,或许蜀汉的命运会有所不同。尽管王平没有显赫的文凭和学识,但他的军事才能和指挥能力堪称一流。只可惜,王平的成名较晚,最终未能在三国历史中获得应有的地位。他的才干,依然是那个时代的一颗被忽视的璀璨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