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皇帝的角度来看,周亚夫犯了几个非常严重的错误:
1、用兵权压制皇权
《史记 绛侯周勃世家》记载了一个事件:汉文帝时期,匈奴入侵,汉文帝派出了三支军队防守边境,并亲自前往视察。到了周亚夫的军营时,文帝发现军中官兵都穿上了盔甲,拿着武器,弓弩也已经准备好,皇帝的使者到达营门时,被挡在外面。使者说:“天子即将到来。”然而,营门的都尉回答道:“将军有令,在军中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天子的诏令。”
这样的回答,让皇帝听了会有什么感受呢?他的命令居然没有军中将军的命令更有威严?也许我们可以认为汉文帝当时并不在意,但事实上,在封建集权的社会里,任何一个皇帝都不能容忍士兵只听将军的命令,不听皇帝的命令。如果发生内乱,周亚夫这样的举动无疑会让皇帝心生警觉。
即使汉文帝在军营门口等候,他也依然被军士挡在外面,直到等到周亚夫的命令,营门才得以打开。甚至当皇帝进入营地时,周亚夫仍然保持武装,行礼时没有跪拜,而是仅仅行礼。汉文帝虽然表面上称赞周亚夫,但心中却极为警惕。
汉文帝知道周亚夫是一位有能力的人,因此向儿子刘启推荐他。
汉文帝提到:“若有急事,周亚夫确实可以担当大任。”
不过,皇帝用人总是复杂的,一方面需要任用有能力的人,另一方面又得防备那些有野心的将领。周亚夫虽然能治军备战,但他显然让皇帝产生了不安。
2、违逆皇帝的命令
在平定七国之乱后,周亚夫被任命为丞相,但他却两次违背汉景帝的意图。第一次是当汉景帝决定废除长子刘荣的太子之位,立刘彻为太子时,周亚夫不同意。第二次是汉景帝决定封投降的匈奴将军为侯时,周亚夫也表示反对。
这两件事从政治角度看,并没有错,汉景帝的决定也并非完全错误,尤其是第一件事,为汉武帝的崛起铺平了道路。
周亚夫作为丞相,居然不支持汉景帝的决策,甚至与皇权发生了严重冲突。任何一个皇帝都不会希望自己的丞相总是与自己对立,这样的局面会让朝政难以处理。当汉景帝坚持自己的决策时,周亚夫竟然辞职,显然是在用辞职来威胁皇帝。
辞职这件事无疑是对皇帝的极大挑衅,周亚夫表现得非常直率、冲动,这种性格显然不适合做丞相,甚至连当官都不合适。
汉景帝显然无法忍受周亚夫这样屡次违逆自己,于是批准了他的辞职。
3、藐视皇权
从周亚夫的行为来看,他的性格非常直率,做事直接,不懂得变通。有话就说,脾气不好时当面发泄,心里的感受直接表现在脸上。与此相反,汉景帝则像他父亲汉文帝一样,做事深沉,情感内敛,外人无法轻易看出他的真实想法。
有一次,汉景帝请周亚夫吃饭,然而并未为他准备切肉的刀和筷子。周亚夫感到不满,甚至把气撒到宴席上的官员身上,显然对汉景帝的安排心生不悦。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中记载:“景帝居禁中,召条侯赐食,独置大胾,无切肉,又不置櫡。条侯心不平,顾谓尚席取櫡。景帝视而笑曰:‘此不足君所乎?’条侯免冠谢。”
汉景帝虽然笑着回应:“这些不够你所需的吗?”但周亚夫依然脱帽谢罪,并立刻离席。
周亚夫此举显然是在发脾气,直接跟皇帝对着干,哪位皇帝会容忍如此不敬的行为呢?周亚夫的举动显得非常幼稚,他在政治和待人接物上显得过于冲动和单纯,与汉景帝的深沉稳重形成鲜明对比。
皇权是至高无上的,周亚夫常常表现出不满情绪,显然是在藐视皇权。正因为如此,汉景帝才会说:“像这种遇到事情就表现出不满的人,不能做少主的臣下!”
显然,汉景帝更看重能控制自己情绪的大臣,周亚夫这种性格无疑会给未来的帝位继承带来麻烦。
真正让周亚夫丧命的是他儿子的举动。周亚夫的儿子买了五百件殉葬用的甲盾,按历朝历代的法律,私藏或买卖甲盾是犯罪行为。周亚夫的儿子虽然知道这一点,却仗着自己是功臣的后代,依旧进行这种危险的交易。更令人愤慨的是,周亚夫的儿子还雇佣工人搬运这些甲盾,却不给工人报酬。
这使得工人愤怒,最终将此事举报给了官府,指控周亚夫的儿子谋反。
《史记·绛侯周勃世家》记载:“条侯子为父买工官尚方甲楯五百被可以葬者……庸知其盗买县官器,怒而上变告子,事连汙条侯。”
官员对周亚夫进行审问时,周亚夫坚称这些甲盾是葬礼用具,并没有任何反叛之意。然而,审问官员并不听信周亚夫的辩解,反而认为他有“地下反叛”的可能。
这显然是冤枉,但在汉景帝的强大权力面前,任何借口都不足以阻止他逼死周亚夫。
最终,周亚夫因长期绝食而死,而汉景帝不仅没有救他,反而通过权力加速了周亚夫的死期。这一事件再次证明了汉景帝的残酷与冷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