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4年,李秀成在被清军俘获后,在监狱里写下了数万字的自述,提出了十条关于太平天国复兴的建议。同时,他总结了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认为太平天国在历史上犯下了十大错误(实际上是十一条)。
李秀成认为,太平天国走向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是翼王石达开的错误,他对石达开深感失望,并认为石达开在其中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在他列出的十大错误中,有一条特别指出了石达开与洪秀全的关系问题。李秀成写道:“误因翼王与主不和,君臣而疑忌,翼起狈心,将合朝好文武将兵带去,此误至大。”
如果石达开在李秀成写下这段话时还活着,得知李秀成这样评价自己,恐怕会气得当场昏倒。因为他觉得自己被冤枉了。为什么说石达开会觉得冤枉呢?原因有两个,李秀成的这段话其实是错的。
第一个错误是,李秀成认为是“翼王与主不和”,但事实上,问题并不是石达开和洪秀全不和,而是洪秀全和石达开之间的矛盾。在天京事变后,杨秀清、韦昌辉、秦日纲等太平天国的高层骨干相继死亡。1856年11月,石达开回到天京,得到了当地军政官员的热烈欢迎。几乎所有中高层官员都支持石达开担任洪秀全的副手,来处理当时的政务。
然而,洪秀全并不高兴。他本是太平天国的真正掌权者,看到石达开回归后迅速受到重视,自己却被排斥在外,心里自然不舒服。洪秀全害怕石达开成为第二个杨秀清,因此不允许他过多介入权力中心。为了表面上保持体面,洪秀全给石达开封了“义王”的头衔,但石达开明白这不过是名存实亡的虚职,实际上没有任何实权。随后,洪秀全改变了官员的任命体系,直接剥夺了石达开的军事指挥权,进一步削弱了他的权力地位。
此外,为了压制石达开,洪秀全甚至任命了两个无能的亲戚为王,借此通过他们对石达开进行排挤。面对如此情况,石达开最终决定离开天京,去外地为太平天国开疆辟土。
从石达开当时张贴的告示中,可以看出他心中的打算:“力酬上帝德,勉报主恩仁……依然守本分,照旧建功名。”这表明他虽然心存不满,但依然保持忠诚,尽力为太平天国效力。
第二个错误是,李秀成认为石达开带走了“全朝的好文武将兵”。然而,事实并非如此。石达开离开天京时,带走的并不是全朝的精英部队,也不是李秀成所说的“好文武将兵”。有研究认为,石达开带走的兵力不过是近十万或二十万兵马,但实际上他带走的只是自己的卫队,且在离开时还留下了近三万兵力在天京。
根据清朝的史料记载,石达开离开天京后,经过安徽时,安徽当地的官员曾上报咸丰皇帝,提到石达开的行踪和他带走的兵力。当时的报文中提到,石达开“由金陵带其党与数千,行经无为州,传谕各贼。”
可以看出,石达开离开时并没有带走大量兵力,反而由于天京事变的损失,太平天国的兵力大大减弱。尤其是自1855年杨秀清下令不再禁止男女私交,允许士兵回家过家庭生活后,很多士兵宁愿留在天京享受宁静生活,也不愿随石达开再次踏上战场。
事实上,石达开离开天京时带走的人数不多,且“大部分文武官员”并没有跟随他。能找到记载的高层人物,仅有夏官丞相蔡次贤等少数人。后来,石达开在外战斗期间,甚至有很多人因为太平天国的内外困境而选择放弃支持他,回到天京。
综上所述,李秀成对石达开的评价,要么是对事实不清楚,要么是误解甚至是栽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