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虽然内容精彩,但毕竟是一部小说,与真实的历史有一些差距。今天要介绍的人物是汉末三国时期的一位人物,虽然在小说中有出现,但只是一个小配角,并且最终被曹操所杀。然而,真实的历史却与小说有很大不同。这个人物实际上非常有作为,他生前的几项举措,令东吴的孙权非常头痛。那么,这位人物到底是谁呢?
一、临危受命
这位人物名叫刘馥,字元颖,原籍沛国相县(今安徽濉溪县)。东汉末年,四方战乱不断,刘馥为了躲避战火,来到了扬州一带。到了建安初年,割据扬州的袁术势力彻底垮台,他的部下因为失去了领导者而陷入混乱,不知如何是好。而刘馥早已看清了天下大势,便积极劝说戚寄、秦翊两位将领,鼓励他们率军投奔曹操。
曹操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得知是刘馥的建议后,尤为赞赏,立即任命他为司徒府的掾属。不久之后,江淮一带又发生了新的变化。孙策所任命的庐江太守李述,发动了针对扬州刺史严象的袭击,结果杀害了严象,导致了庐江梅乾、雷绪、陈兰等人聚集起来,带领数万人在江、淮之间活动,造成了当地政权的动荡。
当时,曹操正忙于北方与袁绍的争斗,无法兼顾东南的局势,因此将东南的重要任务交给了刘馥。
二、经营江淮
由于曹操当时的战略重点在北方,所以给刘馥的支持十分有限,几乎可以说刘馥是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独立完成了艰难的任务。但刘馥的工作效率非常高,他就任扬州刺史后,迅速在合肥城建立了自己的州治,并开始招抚当地的雷绪、陈兰等人,让他们缴纳贡赋。在刘馥的治理下,江淮地区的局势得到了极大改善,民众也开始支持他的政权,“百姓乐其政,流民越江山而归者以万数”。
不仅如此,刘馥还积极进行经济和文化建设,采取了多项措施促进当地的发展。他组织学子成立学校,推广教育,同时开垦土地,实施屯田政策,还修建了多个水利工程,例如芍陂、茹陂、七门和吴塘等堰坝系统,用以灌溉稻田,这使得江淮地区的军民实现了自给自足。
此外,刘馥还敏锐地察觉到孙权有北上攻打的意图,于是对合肥的防御工事进行了全面加固。他命人加高城墙,增加木石堆砌,编制了数千万枚草苫,用以保护城墙,并储存了大量鱼膏,做好了充分的备战准备。
三、死后破吴
在《三国演义》中,刘馥与曹操征伐江东时,由于在曹操宴会上指出曹操的诗中有不吉利之言,被曹操醉酒后杀害。然而,这段情节并不符合历史事实。真实的历史中,刘馥并没有参与曹操征讨江东,他一直在扬州担任官职,并在建安十三年(208年)因病去世。
虽然刘馥在生前没有直接与孙权交锋,但他所建设的合肥城却成了孙权的噩梦。那一年冬天,孙权在赤壁之战取得胜利之后,趁胜追击,发动了对合肥的进攻。由于曹操刚刚经历失败,无法及时派出援军,但刘馥在任期间的防备措施却起到了关键作用。
孙权围攻合肥长达百余天,始终未能攻破。那时正值连绵大雨,合肥的城墙有崩塌的危险。守军利用之前存储的草苫将城墙覆盖,并在夜间点燃鱼膏作为照明。最终,孙权未能攻下合肥,并在随后的几次战斗中接连失败。这一切,都离不开刘馥当年奠定的防御基础。
参考资料:1.《三国志》;2.《资治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