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刘备投靠曹操后,他经历了很多的失败,特别是在下邳之战中,更是被吕布打得大败,妻儿老小也都被俘虏。后来,曹操为刘备报了仇,并给了他部队,让他驻扎在小沛。但不久后,刘备再次被吕布打败,妻儿老小再次被掳走。最后,还是得靠曹操亲自出面,打败了吕布并将其处死。可以说,曹操眼中的刘备就是一个“常败将军”。
尽管如此,曹操对刘备却十分欣赏。在开始时,曹操便让天子封刘备为镇东将军,后来又封他为豫州牧。曹操曾公开说过:“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这足以证明曹操对刘备的眼光独到。那么,为什么曹操如此赞扬刘备,且如此看重他呢?实际上,曹操这样说,背后有三分故意,七分真实。
所谓“七分真实”,是指刘备虽然在早期落魄,底子薄弱,但在起兵之时便展现出了诸多非同寻常的特质。
首先,刘备自称是皇族后裔,这让他赢得了“名正言顺”的地位。作为皇族后代,他天生拥有领导能力。即使多次在战场上失败,但有了这层“名正言顺”的光环,他也不会担心兵源问题。
其次,刘备有一副大耳垂肩、双手过膝的体貌特征,这被认为是大贵之相。
第三,刘备天生隐忍,深藏不露。与其他诸侯不同,曹操一眼便能看透其他人的底子,但刘备却一直保持低调,曹操也无法看透他。这种神秘感是曹操看中刘备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刘备擅长收买人心,赢得了众多死忠支持者。关羽、张飞、赵云等人,都是对刘备忠心耿耿、百折不挠的支持者。
此外,刘备还得到了陶谦等名流的认可,陶谦甚至三次将徐州让给刘备,这充分证明了刘备在为人处事方面的独到之处。
再看其他大人物,比如袁绍,虽然他出身名门,家族基业庞大,但他实际上是一个井底之蛙,直到真正的决战时,袁绍才显得不堪一击。因此,曹操认为袁绍等人并不如刘备这类白手起家、屡败屡战的英雄。
而且,曹操与刘备在青梅煮酒时,曾把刘备与自己相提并论,这可以看作曹操真心的评价。曹操不可能自贬英雄,自己打自己的脸,因此可以确定他对刘备的评价是真诚的。
尽管曹操真心认可刘备为英雄,但曹操这么说,还是有“三分故意”的成分。曹操这样做至少有两个目的。
第一个目的是希望刘备能为自己所用。刘备投靠曹操后,曹操立即向朝廷报告,并封他为镇东将军,还给了他侯爵的头衔。后来,曹操让他掌管实际的权力,成为豫州牧。这些都是曹操对刘备的重视与器重的表现。
曹操如此重视刘备,是因为他认可刘备的能力,并希望刘备能为自己效力。如果能够得到刘备的支持,曹操的局势将更加稳固。刘备出身皇室,又具备“贤人”之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曹操需要像刘备这样的大贤来为自己撑场面。
当时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表面上是汉朝的臣子,实则在许多人眼中是汉贼。许多人认为曹操如同董卓一般祸乱朝政。然而,曹操确实在努力推动中国的统一,并且关心民生,重视人才的培养,因此才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
曹操的这一做法,也是在为自己树立良好的形象,赢得更多支持,以便更快实现华夏的统一。为了自己的利益,曹操称赞刘备,实际上也是为了拉拢他,得到他的支持。
第二个目的是试探刘备是否“忠诚”。如前所述,刘备是一个懂得隐忍、深藏不露的人才。曹操对刘备心存疑虑,不确定能否彻底降服他,是否能信任他。因此,曹操需要进行试探。
曹操在试探人心方面是个行家,他故意说自己和刘备是“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暗示“一山不容二虎”。如果曹营内有两个“英雄”,就意味着必有冲突,双方无法共存。
刘备显然意识到了曹操的意图,他马上回应说自己比不过曹操,称曹操像皓月,而自己不过繁星。通过这种自谦,刘备表达了自己对曹操的支持。如果刘备不这么说,就意味着他并不想支持曹操。
事实证明,曹操的试探非常准确,刘备并不打算全心全意支持曹操。因此,青梅煮酒后,刘备找到了机会逃跑,从此与曹操成为了死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