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蟜很可能是外戚势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史记》记载,成蟜在进攻赵国时起义造反,战败后逃往赵国。那么在当时的秦国朝廷里,外戚势力之间的斗争十分复杂。主要有三股力量:一是以华阳太后为首的楚系外戚;二是以秦始皇的奶奶夏太后为首的韩系外戚;三是以秦始皇的母亲赵姬为首的赵系外戚。
成蟜的母亲韩夫人是韩国人,她的靠山便是夏太后。秦始皇的父亲子楚的生母正是夏太后,而子楚曾与赵姬同居,并在赵国生下了秦王嬴政。成蟜逃回秦国后娶了韩夫人,并生下了他自己。由此,秦王嬴政和成蟜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从小关系很好,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亲近。然而,真正让两人走向对立的是背后的外戚斗争,这其中的权力争斗才是最残酷的部分。
在电视剧《大秦赋》中,成蟜被描绘成一个单纯的孩子,他并不想卷入秦国朝堂的政治斗争,只希望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封地,过上无忧无虑的生活。夏太后一直是成蟜的保护伞,帮助他在秦始皇五年时,能够不费一兵一卒便从韩国获得五座城池,这可能正是依靠了夏太后的操控和支持。
商鞅变法后,即便是王公贵族,没有战功也无法获得封爵,成蟜也无法例外。因此,夏太后便通过自己的关系网,帮助成蟜获得了韩国的一片土地,并将他封为长安君。秦王嬴政七年,夏太后去世。第二年,成蟜兵败逃亡,这两件事之间显然存在某种联系。夏太后死后,成蟜失去了最强有力的后盾,而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则开始扩大自己的势力。
赵姬的势力逐渐壮大,并与吕不韦、嫪毐形成了强大的赵系外戚势力,这使得韩夫人和成蟜的地位受到了排挤。吕不韦当时是秦国的丞相,权力非常大,他通过政治手段对成蟜进行压制。而赵姬在后宫对韩夫人进行排挤,嫪毐则在其中穿针引线,最终将成蟜叛乱的事情告发出来,自己也因此被封为长信侯。
成蟜那时年仅十七岁,还是一个年轻人。少年时期,他和秦王嬴政的关系非常好,两人一起度过了无忧的童年时光。如果没有外戚之间的斗争,成蟜本可以顺利长大,成为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的有力助手。然而,母系势力的争斗最终把他们兄弟俩推向了对立面。
成蟜的叛乱最终失败,这从某种程度上表明他是被迫的,而且准备非常不足。如果他有更充分的准备,或许也不会被秦军迅速镇压,且秦军的实力也并未因此削弱。当然,也有可能他是被诬陷了,而他又无法辩解,或者说没有时间去辩解。成蟜之所以走到这种地步,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还太年轻,对复杂的权力斗争缺乏清晰的认识,才最终走上了一条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