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国,一片古籍记载的“黄金之地”,孕育出了独具魅力的艺术面貌与文化精神。
中泰地理相近,人文相通。早在西汉时期,中国船队便曾抵达今泰境附近,播下两国友谊的种子;海上丝路的繁荣,交流互通的深化,更让这段跨越山海的友谊纵贯千年。
2025年是中泰建交50周年。故宫博物院与泰国文化部艺术局联合策划的“金邻共曜——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文物特展”,将于11月18日在故宫博物院文华殿正式对公众开放。
展览遴选240余件(套)来自泰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机构的珍贵文物,涵盖宫廷器具、佛教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通过四大单元,全景式展现泰国千年文明的多元魅力,与历史进程中的中泰文明互鉴。
第一单元•中泰辉映
本单元主要展示泰国从史前到13世纪素可泰王朝(首个由泰族建立的王朝)前的早期历史,以及13世纪以后与中国的交往与交流。
1、文明寻踪
泰国以丰饶的金、银矿产资源著称,古印度和中国文献中记载的“素万那蒲米”(意为黄金之地)、“金邻国”均由此而来。跨文化的交流,带来早期佛教和印度教的传播,深刻影响了堕罗钵底、室利佛逝等城邦的形成与发展,重塑了当地社会的生活方式、文化传统和审美追求。
约公元前300年-公元200年 彩陶漩涡纹罐
班清国家博物馆藏
约公元前300年-公元200年 陶滚筒
班清国家博物馆藏
2、珍馈传谊
公元13世纪,素可泰王朝建立,与元朝互遣使节,正式开启官方联系。14世纪以来,中泰国交往愈加密切,两国使节互访、礼品馈赠逐渐成为传统。
数百年间,陶瓷在中泰交流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中国陶瓷不仅是对外贸易的商品,更是文化与技艺传播的载体。这种以物品往来、技艺互鉴为形式的交流,使中泰两国友谊愈发深厚。
清乾隆 《暹罗番书》
故宫博物院藏
16世纪 陶骑象俑
彭世洛府帕佛陀钦那叻国家博物馆藏
19世纪 白地釉上彩描金西游记故事图盖碗
19世纪 白地釉上彩描金帕阿派玛尼故事图盖碗
曼谷国家博物馆藏
19世纪 白地釉上彩描金帕阿派玛尼故事图盖碗
曼谷国家博物馆藏
清 金叶表文
清 黑漆嵌螺钿长方委角高足盒
故宫博物院藏
第二单元•崇尚莲华
本单元主要展示泰国佛教艺术,艺术形式分为造像和供器、法器,辅以藏传、汉传佛教相关文物,呈现中泰两国在不同文化背景下佛教艺术的各自特色。
1、法相庄严
泰国不同时期的佛教造像,在广泛吸收多元文化和艺术风格的基础上,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征。其风格演变与材料创新,映照着信仰传承、地域交流与政权更迭的历史脉络。
14世纪晚期到15世纪早期 青铜佛行走像
曼谷国家博物馆藏
20世纪 金银嵌宝石施无畏印宝冠佛像
曼谷国家博物馆藏
20世纪 水晶佛降魔像
曼谷国家博物馆藏
2、妙宝承仪
将圣物封存于佛寺和佛塔地宫,是泰国佛教文化延续至今的重要仪轨。护身符、金片饰、佛牌等,都极具时代与地域特色。
僧团在泰国社会架构、政治秩序与佛教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其影响力深植于繁复严谨的仪轨体系,亦透过钵盂、法扇、槟榔具等各类具象化法器彰显,折射出佛教义理、工艺美学与供养制度的深度融合。
清 掐丝珐琅千佛龛
故宫博物院藏
16世纪 镴千佛降魔祈愿牌
泰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库房藏
18至19世纪 铜胎画珐琅槟榔器
曼谷国家博物馆藏
第三单元•良工巧治
本单元主要展示泰国王室艺术,以器物功能分作礼仪及实用器、饰物、戏剧服饰,辅以清宫上述几类相应文物,呈现中泰两国宫廷在礼制规范、艺术审美及日常生活等维度的文化特征。
1、镂錾乾坤
泰国王室珍藏中,以金、银、乌银等贵金属制作的冠冕、兵器和供奉用具,最能彰显威仪。赏赐品则依材质与工艺区别等级。
宫廷器用的装饰工艺与题材,融合了泰国本土传统与不同时期的外来文化元素。受中国与波斯艺术影响而来的玻璃镶嵌与珐琅工艺,佛塔地宫中王室供奉的中国青花瓷与伊斯兰玻璃器,都是当时文化交融的珍贵实物见证。
19世纪 白地釉上彩描金白菜纹茶具
曼谷国家博物馆藏
清乾隆 粉地粉彩开光菊花纹茶具一套
故宫博物院藏
清 洒金星黑色玻璃葫芦式鼻烟壶
故宫博物院藏
20世纪 黄铜天鹅式长柄勺
曼谷国家博物馆藏
2、金钿焕彩
服饰不仅美化外在,更承载社会功能与文化属性。
在泰国,成套的黄金首饰是王室宗教和政治地位的重要象征。而在泰国表演艺术中,服装与佩饰同样承担着标识角色、强化叙事的功能。宫廷表演中华丽精美的服饰,其名称与式样多借鉴自王室装束,既丰富了舞台表现力,也为民间广泛效仿和发扬。
清 龙戏珠朵花带红绒球金大镫
清 木柄马鞭
(剧目《空城计》中演员所穿戴)
故宫博物院藏
20世纪 青花三国演义故事图提梁壶
泰国国家博物馆中央库房藏
15世纪 金嵌玻璃朱拉蒙固冠
昭三帕耶国家博物馆藏
20世纪 铜嵌宝石玻璃冠
20世纪 铜嵌宝石玻璃女冠
曼谷国家博物馆藏
第四单元•艺脉绵长
本单元主要展示泰国古代技艺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历史上,泰国手工艺在王室的长期扶持下蓬勃发展。20世纪以来,在泰国文化部艺术局传统工艺办公室的推动下,木雕、漆器、彩绘、刺绣、孔剧面具和头饰制作等工艺获得系统性研究、保护与创新,古老技艺正焕发时代新生。
21世纪 素攀那洪号御船模型
泰国文化部艺术局传统工艺办公室藏
1997 黑漆嵌螺钿花卉纹高足盘
泰国文化部艺术局传统工艺办公室藏
21世纪 纸胎贴金孔剧面具一组
泰国文化部艺术局传统工艺办公室藏
象,在中泰文化中皆被赋予美好寓意,各具丰神,共蕴吉祥。展厅结尾,来自故宫博物院与泰国哈利奔猜国家博物馆的两尊吉象并肩于此,为本次展览写下尾声。
1924 银象
哈里奔猜国家博物馆藏
清 铜胎掐丝珐琅座鎏金太平有象
故宫博物院藏
文化表达虽异,美好愿景相通。此次特展以文物见证中泰友谊的深厚积淀,重现丝绸之路上延绵不断的文化交流,昭示两国携手共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坚定信念。
愿以文化共鸣为谱,奏响美美与共乐章,并肩迈向更加璀璨的金色未来!
金邻共曜——庆祝中泰建交50周年文物特展
展览时间
2025年11月18日—2026年2月24日
展览地点
故宫博物院文华殿
温馨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