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的朋友,无不对李卫那近乎传奇的经历深感佩服。他的聪明、灵活和对雍正的忠诚,也使得大家对他印象深刻。正如影视剧中所展现的那样,历史上的李卫确实深得雍正的宠信,甚至被雍正推崇为地方官员的“典范”。不过,李卫的出身背景和仕途经历,与这些影视作品中的演绎还是有所不同。那么,历史中的李卫到底是怎样的人,是什么让他获得如此高的评价,今天我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
李卫是雍正时期最受信任和器重的封疆大吏之一。不同于《雍正王朝》和《李卫当官》中的描绘,历史上的李卫并没有当过“小叫花子”,他出生在江苏一个大户人家,家境非常富裕,是典型的“富二代”。在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首领策妄阿拉布坦发动叛乱,在这个关键时刻,李卫的家族向朝廷捐赠了大量银两,史料记载有几十万两,从而大大缓解了朝廷的财政压力,康熙对此也颇为感动。因此,李卫凭借“捐官”进入了仕途。很快,他就去了北京,担任了兵部员外郎,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又改任户部郎中。正是在这段时间,李卫和雍正有了交集,他优秀的工作能力以及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的个性,得到了雍正的赏识,为他后来的仕途铺平了道路。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康熙皇帝去世,雍正登基。李卫迎来了人生的高光时刻。从康熙六十一年到雍正五年(1727年)短短六年时间里,李卫从云南盐驿道起步,历任云南布政使、浙江巡抚等职务,后来更被任命为浙江总督,成为了节制一方的封疆大吏。李卫的升迁速度可谓是飞快,雍正还将他与时任河南山东总督田文镜以及云贵总督鄂尔泰并称为“三大封疆大吏”。李卫成为了当时最炙手可热的官员之一。
李卫之所以深得雍正器重,除了他的出色能力,还有他的独特个性。雍正之所以将李卫、田文镜、鄂尔泰并列为“三大封疆大吏”,并把他们树立为全国地方官员的“典范”,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三人代表了三种不同的仕途阶层。首先,田文镜是汉军旗人,凭借祖上的功勋入仕,在康熙时期表现平庸,直到雍正登基后才大放异彩,属于典型的“大器晚成”。田文镜代表了通过祖业入仕的官员。其次,鄂尔泰走的是科举路线,虽然他始终未能考中进士,但凭借其坚韧的努力,他仍然受到雍正的器重。鄂尔泰代表了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官员,特别是举人身份的官员。至于李卫,则是所有通过“捐官”方式进入仕途的官员的代表。雍正通过重用李卫,拉拢了这类官员,希望他们能像李卫一样勤勉节俭、心系百姓,为国家贡献更多。
雍正对李卫的宠爱,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捐官”出身,更因为李卫在多方面的卓越表现,特别是在缉私和打击盗贼方面。他在“甘凤池案”中的表现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甘凤池是当时浙江著名的“侠盗”,民间传闻他能“飞檐走壁”,而他背后还有“反清复明”的活动。李卫主政浙江期间,他通过与“市井闲散人员”的结交,获得了许多有用的情报,最终成功找到了甘凤池的藏身之地,将其捉拿归案,并顺势瓦解了一个反清复明的势力。雍正对此非常赞赏,除了让李卫继续总领浙江事务外,还让他兼管江苏的刑名事务。
李卫在浙江的治理,也让当地百姓感到由衷的感恩。他积极打击腐败、发展民生,修水利、筑海塘,尤其是恢复了浙江的科举考试,这一举措让浙江的读书人重新看到了希望。此前,由于江浙地区频发“文字狱”案件,雍正也因此对当地的读书人产生了深深的不信任。然而,李卫看到当地的困境后,积极奔走,劝说雍正恢复科举考试。最终,雍正同意了恢复浙江的科举,李卫因此得到了浙江百姓特别是读书人的极高评价。李卫在修葺西湖后还为自己树立了画像,几十年后,他的画像仍被百姓供奉,直到乾隆五次南巡时才被销毁。
李卫的另一个重要成就是他出色地推行了雍正的“新政”。他不仅贯彻执行了“摊丁入亩”、“火耗归公”等一系列重要改革,还取得了显著成果。《清史稿》中记载,李卫在监督全国政务时,以严肃的治政态度和卓越的政绩获得了雍正的极大赞赏,使得李卫的宠爱与升迁成了理所当然的事情。
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去世,乾隆继位。李卫最担心的并不是乾隆,而是雍正临终前任命的辅政大臣鄂尔泰。李卫与鄂尔泰的关系一直不好,甚至多次互相弹劾。李卫曾因鄂尔泰的弟弟鄂尔奇在军营中的不当行为而弹劾鄂尔泰,导致两人矛盾加剧。鄂尔泰在成为辅政大臣后,李卫非常担心他会对自己进行报复。事实上,李卫的担忧并非没有依据,鄂尔泰确实开始在背后“清算”其他官员,甚至发动了“张鄂党争”。
在这种复杂的政治局势下,李卫的健康状况不断恶化。最终,李卫因旧疾发作,于乾隆三年(1738年)去世,享年51岁。李卫去世后,乾隆帝为他举行了高规格的丧礼,并赐给他祭葬,封号“敏达”,以此来纪念这位雍正时期最受宠的封疆大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