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魏延是一位军事将领,作为一名资深军人,他一定知道,自己带兵攻打杨仪,最终可能会被朝廷加上违反军规乃至谋反的罪名。那么,魏延为什么还会甘愿冒这个风险,带兵攻打杨仪呢?他为何要冒如此大的风险?
魏延在去世时,已经是蜀汉的“镇北将军”,并且在汉中一带驻守了超过十年。镇北将军的职级仅排在四军将军之后,也就是说,魏延的军职仅次于关羽、张飞、赵云等五虎将。论声望和地位,魏延绝对可以算作五虎将之后,首屈一指的存在。那么,魏延在诸葛亮死后,为什么愿意冒着被蜀汉冤杀的风险,做出不顾规矩的举动,带兵攻打杨仪呢?关于魏延带兵反攻杨仪的行动,作为诸葛亮接班人的姜维,对此心里是非常明了的。
那么,魏延在诸葛亮去世后为何会做出如此不敬的行为呢?这与诸葛亮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一、诸葛亮为何说魏延脑后有反骨?
魏延刚出场时,诸葛亮便在刘备、关羽、张飞三人的面前明确表示,魏延必须除掉。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因为魏延的性格过于刚烈,甚至脑后长有反骨。当时,诸葛亮之所以如此断言,主要是因为魏延亲自斩杀了韩玄。理论上来说,韩玄的生死应当由刘备来决定,而魏延当时私自决定了韩玄的命运。对刘备、诸葛亮而言,这种行为实质上是对刘备权威的蔑视。试想,如果你是诸葛亮,看到魏延如此做事,若不采取措施,恐怕自己会受到刘备的责难。
诸葛亮当时本想立刻斩杀魏延,但刘备却为魏延求情,称魏延立下了功劳,建议将魏延留下,让他继续效命。诸葛亮最终同意,表示如果魏延日后有所不轨,再行处置。诸葛亮的这一举动,实际上是一种策略,他并没有真正放过魏延,而是通过刘备的调解,让魏延暂时免于惩罚。由此,魏延也不得不更加小心谨慎,跟随刘备打天下。
二、刘备巧妙利用魏延守汉中,提升为四镇将军
众所周知,公元211年,刘备率领魏延、黄忠、庞统等人进入川蜀。经过一番激战,刘备与刘璋彻底决裂,并展开了大规模的战斗。在这场战争中,魏延始终保护着刘备,屡立战功。经过三年的战斗,刘备终于占领成都,并开始着手管理新得的领土。此时,刘备决定攻占汉中,以进一步巩固川蜀的地盘。
在汉中之战中,刘备动用了几乎所有的名将,包括赵云、黄忠、张飞、马超等,魏延也在其中,并参与了攻破巴东郡及阳平关等战役。最终,汉中成功被刘备占领,魏延在此战中也功不可没。
然而,刘备并没有让张飞负责治理汉中,而是把这个重任交给了魏延。原因很简单,汉中的人口几乎被曹操迁走,已经变成了一个空城,张飞性格粗犷,不擅长管理这种情况,而此时魏延正是精力旺盛,能力最为出众的时期。刘备和诸葛亮等人也能够腾出时间来管理自己的地盘,交由魏延镇守汉中是最合适的选择。
因此,镇守汉中不仅是魏延提升自己地位的最佳途径,也是保住自己职位和生命的重要保障。刘备在魏延上任之前,特意召开会议,宣布将魏延晋升为镇北将军,并兼任汉中太守。魏延上任后,果然治理汉中有方,采用了“错守诸围”的战略,成功地让汉中在近十年内没有受到敌军的侵扰。这也表明,魏延在镇守汉中的任务上,完成得非常出色。
三、魏延参与诸葛亮北伐,遭遇战略上的反对
公元228年,诸葛亮开始了第一次北伐。此时,魏延已经镇守汉中超过8年,理论上,他有资格提出自己的战略意见。魏延提出要走子午道,就像韩信一样,迅速突破敌阵。然而,诸葛亮认为子午谷战略太过危险,胜算极小,因此没有采纳魏延的建议。这一决定使得魏延在公开场合表现出对诸葛亮不采取自己战略的极度不满,在私下里也抱怨诸葛亮的胆怯。
作为下属,魏延这种行为显然是错误的。无论战略是否正确,诸葛亮作为统帅,必然会有自己的判断,魏延应该服从军令。然而,魏延作为一员悍将,心中难免对诸葛亮产生了疑虑。尽管如此,魏延依旧在之后的战斗中,与高翔、吴班等人一起,成功打败了司马懿。
公元234年,魏延再次与司马懿对峙时,诸葛亮的身体已经大不如前,最终病重去世。诸葛亮临终时,安排了撤退事宜,给军队的后续行动做出了部署。
四、诸葛亮将兵权交给杨仪,魏延带兵反攻
诸葛亮临终时,将川蜀大军的指挥权交给了杨仪,并要求王平、费祎、姜维等人服从杨仪的命令。其实,明眼人都知道,杨仪的命令实际上是执行诸葛亮的遗命。
然而,魏延对此显然不同意。众人并没有请魏延来商议如何撤退,费祎前去魏延的营帐查看情况,发现魏延并不愿意撤军。魏延甚至表示,“丞相虽亡,有吾见自在,吾当自攻曹魏,何言退军?”费祎没等传达军令,就急匆匆赶回大营。回营后,杨仪等人商议决定不顾魏延的意见,直接撤退。
魏延得知蜀军撤退后,怒不可遏,立即带领数千骑兵前往阻止,甚至将栈道焚毁,挡在了杨仪的面前。魏延是一个有着丰富经验的将军,他明白自己如此行事,可能会被朝廷加上叛逆的罪名。那么,为什么魏延还是冒险带兵攻打杨仪呢?
魏延的行为与他的个人性格密切相关,作为蜀汉军中的重要人物,他完全有能力站稳自己的位置,甚至不必冒险。然而,魏延与杨仪的关系极为糟糕,杨仪是一个文官,魏延则认为自己应当有更高的指挥权。此外,魏延个人性格中的刚烈和倔强,使得他不愿屈服于杨仪的命令。
魏延的另一个原因是,他希望通过斩杀杨仪来展示自己的权威,震慑那些不服他的人。魏延与刘琰的关系也不好,他一直缺乏朋友和支持者,许多人对他并不服气。如果他能够成功击败杨仪,其他人必然会对他心生忌惮,从而减少不满。
当时,王平曾提醒魏延,指责他不顾诸葛亮的遗命,犯上作乱。姜维虽明白魏延的动机,但依然选择冷眼旁观,可能认为这正好可以除掉一个不服魏延命令的将领。
魏延最终在汉中城门外被马岱出其不意地斩杀,而王平和姜维等人没有出手相救。实际上,如果魏延真没有反叛之心,死于自己人之手,王平和姜维也难辞其咎。
魏延、关羽、张飞等人最终都死于自己的个性和脾气,虽然魏延为了个人私利冒险,最终却死于马岱之手,令人感到可惜。更令人悲伤的是,魏延不仅自取灭亡,还被诛连三族,留下千年遗憾。至于魏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