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6年6月21日,长孙皇后在立政殿去世。自此,唐太宗失去了他心目中的“贤内助”和“良佐”,他的内心深处可想而知充满了无比的悲痛。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长时间未能从悲伤中走出来。李世民和长孙皇后是少年时代的夫妻,彼此携手走过了23年的岁月。从晋阳起兵到进军长安,从建立大唐到平定天下,从玄武门之变到贞观之治,长孙皇后一直在李世民身旁支持和陪伴。她不仅仅是李世民背后的女人,更是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甚至在一些关键时刻,她会挺身而出保护李世民。两人同甘共苦,长孙皇后无疑是李世民心中最为特殊的女性,其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无人可比。
因此,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的悲痛是难以言表的。为了稍微缓解对她的思念,李世民在宫中建造了一座高塔,专门用来眺望昭陵,每日都在这座塔上遥望,仿佛这样就能接近已故的皇后,抚平心中的伤痛。
长孙皇后去世后,李世民也没有再考虑过立皇后的事情。在长孙皇后在世时,后宫和谐无争,李世民在处理政事上没有后顾之忧。长孙皇后去世后,虽然后宫中还有贵妃等其他妃子,但一切依然平静,因此李世民没有急于再立皇后。在他心中,只有长孙皇后是他的真正皇后,其他妃子无法与她相比,所以李世民并未考虑再选立其他皇后,导致中宫空缺整整13年。
当然,这13年里,李世民虽然并没有正式立皇后的打算,但他曾一度有过此想法,甚至公开向魏征提起了这个问题。此时,李世民心中想立的皇后是巢王妃杨氏。杨氏原是李元吉的王妃,大家都知道,玄武门之变中,李世民亲手弑杀了太子李建成和齐王李元吉,将他们的儿子们也一并除去,唯有李建成和李元吉的妻妾与女儿们被安置在宫中,过上了生活困窘的日子。李建成的妻妾以郑观音为主,而李元吉的妻妾则以杨氏为主。她们的地位早已无法与往日相比,虽说命运侥幸保住了性命,但一切都已不同。
在这种局面下,李世民对郑观音有所照顾,毕竟她曾是太子妃,李世民出于巩固东宫旧臣和个人名声的考虑,对她有些宽容。而杨氏的情况则不同,虽然她是李元吉的正妻,但因为李元吉的政治地位较低,杨氏的人气并不高。她的美貌和温婉贤淑逐渐引起了李世民的注意,李世民对她动了心思。随着时间的推移,李世民不仅宠爱杨氏,还为她生下了最小的儿子李明。由于李明是李世民最小的儿子,这使得李世民对这个孩子格外喜爱,因此杨氏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也逐渐上升,远超其他妃子。有一天,李世民竟然产生了立杨氏为皇后的念头,并将这个想法告诉了魏征。
魏征听后心中一惊,因为立皇后这件事极为重要,而杨氏并非从四夫人中选择,若立她为皇后,必定会引起朝廷的巨大风波,也可能影响到李世民的名声。魏征深知其中利弊,立杨氏为皇后无疑会带来诸多麻烦,因此他并没有长篇大论地劝阻,而是简洁地说了一句:“陛下不可以辰赢自累。”这句话虽然简短,却包含深意。
辰嬴,即秦穆公的女儿,她的婚姻由秦穆公一手促成。开始时,秦穆公帮助晋国公子夷吾回国继位,条件是晋国要将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然而,晋国反悔,导致秦国与晋国发生战争,最终晋国不得不将河西之地交给秦国。之后,秦穆公又将女儿辰嬴嫁给了晋国太子圉。辰嬴的婚姻并不幸福,最终她独自一人逃回晋国,晋国继位后,她的地位变得尴尬,最终成为晋文公的妻子。然而,晋文公去世后,辰嬴的地位再次变得不稳定。她的经历在当时并不被看作高贵,因此她的儿子公子乐并未得到晋国的认同。
魏征借辰嬴的历史教训,提醒李世民不要重蹈覆辙,杨氏的情况与辰嬴类似。如果杨氏一旦成为皇后,她的儿子李明就会成为嫡长子,虽然年纪最小,但却有可能卷入权力斗争。这样的局面,无论是李世民的声誉,还是朝堂的稳定,都可能受到严重影响。这就是魏征所说的“辰嬴自累”的含义。
听完魏征的提醒,李世民终于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放弃了立杨氏为皇后的念头。事实上,即使没有魏征的劝告,李世民也未必真的会立杨氏为后。他可能只是偶尔产生了这个想法,并没有做出决定。
杨氏尽管得到了李世民的宠爱,且生下了儿子李明,但在后宫中,她一直没有正式的地位。她始终是李元吉的王妃,李世民并没有为她赋予新的身份。李世民深知,如果为杨氏立后,不仅会带来麻烦,还可能影响到自己的声誉,因此杨氏的地位始终尴尬,从未真正成为后宫的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