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雾弥漫,东直门外挤满了人,呼吸里都是尘土味。清晨的北京,天没亮透,外国使节、清朝遗老、洋记者和满城老百姓,像赶大集一样,站满了大街小巷。
慈禧太后的出殡大典,终于等到这一天。荷兰记者亨利·博雷尔,搂着相机,裤脚上还沾着泥水,站在最前排,心里头一句话没说出口:统治中国半个世纪的女人,连死都要整成一场世纪大秀。
迟到一年的下葬
慈禧太后去世那年,紫禁城里外,全都笼上了一层尴尬的阴云。说好的“入土为安”,愣是停灵一年,尸首冻在灵堂。
百姓背地里窃窃私语,官场却没人敢吭声。真实原因,明面上说是“陵墓没修好”,实际上,哪个敢说不全是权力的布局和面子的拉锯。
慈禧一辈子就怕被人“比下去”。咸丰皇帝走时,她二十多岁,前脚还在宫里和慈安太后掰手腕,后脚就开始盘算自己的百年大计。
谁都知道,她绝不肯和别的妃子埋一块。陵墓得修得比谁都气派,哪怕跟慈安太后,也要分个高低。
甲午海战刚败,国库里都快见底了,她还咬牙把菩陀峪定东陵推倒重来,理由冠冕堂皇,说是“年久失修”,其实谁都清楚,花的都是民脂民膏。
陵墓工程拖了十四年,工匠们天天爬高上梁,头发都熬白了,慈禧躺棺材板上的时候,陵墓还差点没收尾。
殿里六十四根黄花梨木大柱,全镀着金,铜龙盘绕,龙须里还塞着弹簧,风一吹就飘,讲究得让人直发愣。
她要的不是简单的安葬,而是连死都要比别人多活一口气。这股子讲究,也让她的遗体只能停灵等陵墓收尾,旁人全得跟着耗。
一场帝国的面子工程
博雷尔举着相机,快门按得飞快。送葬队伍拉开阵仗,整条大街成了舞台。仪仗队前头是骑兵,盔甲闪着寒光,后头跟着一队队穿大红绸衣的仆役,一个个表情僵硬,像木头人。
队伍里,棺椁最扎眼,金丝楠木打底,顶部嵌着纯金球,阳光一照,晃得人睁不开眼。棺里铺着珍珠褥子,光珍珠就有一万两千多颗,连翡翠西瓜、玉石莲花都成了陪葬玩意儿。
凤冠上的宝珠,价值能买三支北洋舰队。这种排场,搁谁家都能炫耀三代,可偏偏国库一贫如洗,老百姓连饭都吃不饱。
纸扎队伍走在送葬大队侧边,官员、士兵、宫女和西洋马车全都照着真人做的。纸人纸马一个个比真家伙还气派,队伍前头还拖着几艘大纸船,临出殡前全被点燃。
烧纸烧得呛人,烟雾缭绕,热闹得像赶庙会。外国人全看呆了,英国外交官在信里写得直白:这样的葬礼,既诡异又荒唐,看不懂却又舍不得眨眼。
王公大臣们披麻戴孝,嘴里哭声震天,眼圈却干巴巴的,像在演舞台剧。悲伤全是给活人看的,真情实感没人敢找。
百姓更难,沿途被拉着跪拜,面黄肌瘦,衣裳破破烂烂,和送葬队伍的金碧辉煌对比得扎心。有的老头跪久了,膝盖都抬不起来,嘴里还得念着“太后千秋”。帝国的体面,全靠这些苦命人撑起来。
这场大操大办,最后算账,花掉白银两百二十万两,占了国库年收入的三十分之一。折算到今天,数目得上千亿人民币。
国力都砸在给一个人“风光大葬”上,讲出去谁都觉得荒谬。旁观的外国人,心里都明白,这盛大的仪式背后,是一座随时要垮的空中楼阁。
葬礼的终结与预言的应验
队伍连走五天,走完一百二十公里,才把慈禧的棺椁送进清东陵。天色阴沉,空气里飘着土腥味,百官长跪不起,场面空前肃穆。
可这份体面,不到三年就被历史打碎。博雷尔在报道里写得冷静:清王朝撑不了十年,顶多五年就得塌,谁都没当回事。结果,三年后溥仪退位,清帝国说散就散。
最扎心的不是王朝崩溃,而是陵墓的下场。1928年,孙殿英带兵炸开东陵,珍宝全被抢空,慈禧遗体被扔得七零八落。
她生前享尽荣华,死后却连骨灰都保不住。陵墓里的金银珠宝,最后流进军阀的口袋,成了买枪买炮的钱。下葬时的尊严,转眼化成天大的讽刺。
慈禧的葬礼,讲究到极致,终究敌不过时代的洪流。她想用陵墓固住自己的历史地位,想靠奢华攒下“万世吉祥”,但现实是一场空。
民心早就散了,清朝再怎么装门面,也遮不住底裤破了个大窟窿。历史没按她的剧本走,所有的排场、所有的仪仗,最后都成了笑柄。
镜头下的落幕宣言
博雷尔留下的那一组黑白照片,一张张像钉子,钉在旧中国的棺盖上。照片定格了仪仗队的呆滞,百官的僵硬,纸人的荒诞,跪拜的麻木。
这些画面,成了封建皇权最后的标本,冷静、讽刺、毫不留情。慈禧的葬礼,本来想留给后人敬仰,结果成了后人嘲讽的对象。
每一场极尽奢华的送葬,背后都是旧时代的无力挣扎。帝国的末路,不是因穷兵黩武,而是死守面子,脱节现实,消耗国本。
想靠排场保住威严,结果只剩下冷冷清清的墓碑和一地纸灰。历史的结局早已写在众人冷漠的脸上:真正的“万年吉祥”,靠的从来不是金玉满堂,而是脚下的土地和人心的温度。慈禧的葬礼,成了一个时代最深刻的落幕宣言。
信息来源:中国经营网——皇家的葬礼:慈禧豪华葬礼全程实录 2011-04-07
环球网——曝慈禧葬礼上的恐怖画面! 2012-09-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