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参观“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 新华社记者 肖艺九摄
战国曾侯乙墓竹简。 本报记者 田豆豆摄
竹简木牍,是纸张发明之前中华文明的重要书写载体。“惟殷先人,有册有典”,据《尚书》记载,早在殷商时期就有典册了。但由于竹木不易保存,目前出土的简牍中,时代最早的是战国早期曾侯乙墓竹简。自战国、秦、汉至三国、魏、晋,简牍存续千年,成为国家信史的重要实物佐证。
“简读中国——中国出土简牍展”日前在湖北省博物馆开展。曾侯乙墓竹简、荆州战国楚简、睡虎地秦简、里耶秦简、敦煌汉简、走马楼三国吴简、武威晋简……来自多家文博单位的230件(套)简牍文物齐聚一堂,串联起中国简牍文化发展史。
此次展览策展人、湖北省博物馆学术研究中心副主任罗恰介绍,“简读中国”的含义,既是“阅读简牍”,亦是“以简牍读中国”。展览像一场跨越千年的对话,让现代人透过简牍读懂古人。展览以时序为经、内容为纬,按战国、秦、汉、三国吴与晋4个历史时期划分单元,每单元下设“政治治理”“法律体系”“文化信仰”“社会生活”等板块。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编钟享誉海内外,曾侯乙墓出土的竹简同样具有重要价值。它是迄今发现的年代最早的简,距今2400年左右。这批竹简也是迄今国内出土的最早的“遣策”实物。“遣策”是古人记录随葬品的清单。曾侯乙的遣策中,随葬车、马信息最为丰富,宛如战国时期“豪车名录”。至今,曾侯乙墓竹简仍是记载先秦时期车、马名称数量最多的出土文字材料。
1975年出土的湖北云梦睡虎地秦简,是中国首次考古发现的秦代简牍。睡虎地秦简中的秦律,是中国发现最早、最完备的古代法律文献;《封诊式》是中国最早的刑事侦查法规性著作,其中记载了不少案例,涉及犯罪现场调查、法医检验等;《法律答问》包含了保护未成年人的法律判例、关于见义勇为的法条等。
随着考古工作的推进,大量秦简重见天日,让人们对秦史的认识更加深入、全面。“天下失始皇帝,皆遽恐悲哀甚,朕奉遗诏,今宗庙吏及箸以明至治大功德者具矣,律令当除定者毕矣……”湖南益阳兔子山遗址出土的秦二世诏书木牍,是秦二世胡亥继位第一个月发布的诏书,内容涉及司法、赋税、吏治等方面的改革,为研究秦代政治提供了重要资料。
湖南龙山里耶古城出土的秦简《九九表》和湖南张家界古人堤出土的东汉木牍《九九术》并列展示,吸引了不少观众驻足。秦代《九九表》木牍是迄今出土的最完整的乘法口诀表实物,涵盖“一一得一”至“九九八十一”的内容,和今天的九九乘法表几无差异。罗恰介绍,在秦代,只有身份较高的人才有受教育的机会;而到了汉代,九九术已被写入启蒙教材,表明教育逐渐普及。
简牍中不仅有典章制度等宏大叙事,也有一个个具体的人物和生动的细节。兔子山遗址出土的楚简《事卒簿》是考古首次发现战国时期楚国县级衙署的档案文书,为研究楚国基层政府行政运作提供了宝贵资料,其中记录了“事卒”的姓名、执行任务事项等。甘肃简牍博物馆收藏的汉简《元康四年鸡出入簿》,则是敦煌悬泉置的“吃鸡账簿”。悬泉置是汉代邮驿系统里的一级机构,不仅能起到信息传递的作用,还负责迎送过往使者、官吏和随行人员。据记载,西汉元康四年(公元前62年),悬泉置全年共消耗了44只鸡。
湖南沅陵虎溪山出土的西汉竹简《美食方》,是国内迄今所见最早对饮食制作有详细记载的资料,记录了肥牛粥、清蒸鱼、烤兔头、煨鸡汤等菜肴,佐以盐、醋、酒、肉酱汁等调料入味,还有“去其毛”“以水洒之”“斟去其沫”等食材加工方法,堪称汉代版“舌尖上的中国”。
湖南长沙渔阳墓木楬记录了西汉贵族女子各种丝织衣物的名称和数量,其品类之繁、数量之多,令人惊叹。古人堤遗址出土的东汉木牍《治赤散方》记载了治疗伤寒等症的药方,与华佗的“赤散方”相近。湖北鄂州鄂城水泥厂1号东吴墓出土的木牍,相当于三国时期的“个人名片”,考古学家依据木牍上的文字,确定了墓主人的姓名、籍贯和社会身份。
这些珍贵的简牍文物,勾勒出绵延千年的历史图卷,展现了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文明演进历程,让观众深入感受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