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是个怎样的人呢?
熟悉三国历史的朋友们可能都知道,吕布手下有一位名叫高顺的猛将。高顺不仅统领着一支敢于作战的军队,还拥有一个特别的部队,名为“陷阵营”,这个队伍由数百人组成,作战能力非常强大。白门楼事件中,吕布向曹操乞降,张辽也趁机投降曹操,而高顺和陈宫却坚决不愿投降,最后宁死不屈。除了这些,关于高顺的事迹或许大家了解得并不多,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详细了解一下。
根据《英雄记》的记载:“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这短短的一句话,生动刻画了高顺的形象。高顺是个性格鲜明的人,清正廉洁,不贪图享乐,也不接受别人赠送的礼物。他领导的部队由七百多人组成,虽然人数不多,但被称为千人营,装备精良、士气高昂。每次出征,高顺所率领的部队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支部队也因此被誉为“陷阵营”,是个值得信赖的大将军。
高顺在吕布帐下有何建树?
1. 平定郝萌的叛乱
郝萌在袁术的煽动下发动叛乱,带领部队攻打吕布的治所下邳,城池防守坚固,敌军无法轻易突破。吕布当时不知叛乱的源头,便带着家眷逃到高顺的营地。高顺询问吕布:“将军有不是有所隐瞒?”吕布回答道:“这是河内人的声音。”高顺立刻猜到是郝萌发动的叛乱,于是他带领部队赶赴下邳,成功平定了叛乱,并斩杀了郝萌,归营后向吕布报告。
2. 两次击败刘备
刘备曾两次在下邳被高顺击败,最终无路可走,迫不得已投奔曹操。
3. 独自击败夏侯惇
当刘备投靠曹操时,曹操派夏侯惇前去救援刘备,结果被高顺的“陷阵营”打败。夏侯惇不仅败北,还在战斗中被高顺射瞎了右眼,之后他便成为了著名的“独眼夏侯”。
4. 屡次劝谏吕布,依旧忠心不改
高顺常常规劝吕布:“凡破家亡国的人,往往不是因为没有忠臣明智的部下,而是他们担心忠臣不被重用。将军做事不够谨慎,时常犯错,说话做事都有差错,失误的事情岂能一再发生?”尽管吕布知道高顺忠诚,但并未重用他。吕布因郝萌的谋反开始与高顺疏远,并将高顺所统领的“陷阵营”交给了魏续。直到战时,魏续才归还高顺所带的部队及兵符,但高顺依然没有任何怨言。
高顺所带的“陷阵营”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表明他具备出色的军事才华。同时,他也是一个忠诚的军人,对吕布尽职尽责,拥有军人难得的气节——主辱臣死、主死臣陪。这种忠诚并非盲目,而是出于对君主的尊敬。
高顺的不幸结局
在官渡之战前,曹操为防止吕布成为东线的威胁,决定先解决这个心腹大患。于是,他亲自率兵东征,在徐州围困吕布,采取决水淹城的策略,使得吕布困守在下邳。最终,城池被攻破,高顺与陈宫被侯成、宋宪、魏续等叛将捉拿,吕布被迫投降曹操。
曹操曾就如何处理高顺一事私下问过谋士郭嘉,郭嘉对高顺的评价是:“顺,布之大将,军治严谨,胸怀韬略,举一世不可得,非等闲之职可封赐。公收此人,置诸将何地?不若全齐名义。”换句话说,郭嘉认为高顺是一个非常有才能的将领,曹操如果接纳他,会面临一个如何安置的问题。
高顺、陈宫和吕布等人最终被押到曹操面前。面对曹操,高顺始终保持沉默,拒绝投降,最终被曹操斩首。
那么,高顺为何在生死存亡之际选择沉默,甘愿赴死呢?我们可以从乱世中的权臣选择和忠臣的气节来看,吕布的性格显然并不理想,他反复无常,且重利轻义,对于高顺的忠诚也未曾给与应有的重视。高顺明知吕布并非明主,但他从未考虑过背叛吕布,甚至愿意为吕布赴死。这种忠诚和决心,使得高顺的结局显得尤为悲壮。
虽然从战术和谋略上,高顺若投降曹操,完全可以得到曹操的赏识和重用,但他依然选择保持忠诚。在曹操的眼中,张绣等投降之人都能被接纳,更何况高顺一位英勇的将领。然而,高顺却没有选择背叛,而是坚持自己的原则,拒绝投降。这种忠诚,值得我们尊敬。
如果高顺投降曹操,那么他在曹操麾下的表现是否会像张辽那样,获得一番成就呢?我们只能猜想,但无论如何,高顺的选择已经让他永载史册,成为一个充满忠诚与气节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