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大家 平凉梁鹄
梁鹄(生卒年、字号不详),安定乌氏(今甘肃平凉)人,东汉末、曹魏初年的著名书法家。从其籍贯来看,安定梁氏世为大族,不过因梁冀肇祸,梁氏子弟被屠戮殆尽,由此推理,梁鹄应是安定梁氏中很疏远的分支。梁鹄生平资料十分有限,据《四体书势》《书断》等文献,我们大致可知,梁鹄自少好书法,他学书于著名书家师宜官;成年后举孝廉,任郎官。由于汉灵帝看重梁鹄的书法,所以梁鹄得以任职于鸿都门学。
鸿都门学是汉灵帝在宦官怂恿下设立的专研文学、艺术的高等学府,它与专讲经学的太学形成鲜明的对照。所以,鸿都门学也是宦官培养自己人才团队的政治需要。由此推理,梁鹄凭借其高超的书艺,得到了汉灵帝及其宦官群体的认可。因此,梁鹄后来升任“选部尚书”,其实就是吏部尚书,负责官员选举。这是一个颇具实权的职位。
梁鹄任选部尚书时,与曹操小有过节。曹操从郎官拟升任洛阳令,这是当时首都的行政长官,相当重要,可是梁鹄却压抑曹操,仅仅委任曹操以洛阳北部尉,这可比洛阳令差多了。董卓之乱后,梁鹄投奔荆州。由于此前曾压制过曹操,所以当赤壁之战前曹操打下荆州时,梁鹄便赶紧“自缚诣门”,负荆请罪。好在曹操并没有给梁鹄穿小鞋,而是大度地委任其“军假司马”。这是曹操的属官,级别不高,六百石而已;但曹操也喜书法并颇有造诣,他看重梁鹄的书法,于是就让梁鹄在秘书省发挥其书写的特长。曹操还把梁鹄的书法作品悬在帐中,或挂在墙壁,心追手摹。也由于曹操的欣赏,所以当时“宫殿题署多是鹄书”(《四体书势》)。这些都能反映出,梁鹄书法水平之高、影响之大。
梁鹄书法出于师宜官,但青出于蓝,后来居上。汉末魏晋之际,是中国书法剧变时期。自从秦朝开始的“隶变”,隶书通行,至东汉时,隶书达其最高峰。但隶书书写缓慢,难以适应纷繁复杂的工作需要,于是,草书便出现了,张芝就是这方面突破、创新的先锋和典范。梁鹄作为汉灵帝和曹操的御用书家,其独特之处,就是他能在承袭与创新之间的找到平衡,这使其书法既符合大众审美,又具有时尚新气,不像张芝那样昂首阔步、大刀阔斧地改革。
遗憾的是,梁鹄书迹留存不多,即便有,也都存在争议,如《鲁孔子庙碑》(即《孔羡碑》)《公卿将军上尊号碑》《魏受禅碑》等,其书写或称梁鹄,或称钟繇。民间还有《大魏肇造》拓片,落款“魏梁鹄”,亦未知其实。不过,梁鹄与汉末“八分书”有一定关联,当可肯定。卫恒《四体书势》:“鹄弟子毛弘教于秘书,今八分皆弘法也。”大致是说,梁鹄弟子王弘是当时通行的“八分隶”的奠基者。由此推理,梁鹄的书法当与八分隶接近。如果《孔羡碑》确系梁鹄所作,那么,梁鹄书法应是隶书方正化的代表,蔡邕则是隶书华美化的典范。 (执笔:清辉 编辑:王丽娜)
来源:黄河清风
编辑:卢文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