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谈论国学,陈寅恪是一座绕不过去的大山。他是我国近代最著名的国学大师之一,号称“中国最博学的人”,还与叶企孙、潘光旦、梅贻琦并称为“清华大学百年历史上四大哲人”。
他有多传奇呢?历史学家傅斯年说他是“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梁启超也自愧不如称“总共著作不如他寥寥百字有价值”。甚至1948年老蒋败退台湾时,还曾派出专机奔赴北京欲要接走陈寅恪,可见他在我国文史界的地位。
很少有人知道,这样一位国学泰斗竟和我国另一位传奇文豪鲁迅颇有渊源。1902年,21岁的鲁迅考上了公费留学生,在陆师学堂总办俞明震的带领下登上开往日本的邮轮。
当时这艘船上除了鲁迅外,还有陈寅恪和其哥哥陈师曾。而陈寅恪的祖父陈宝箴曾是湖南巡抚,俞明震则是其亲舅舅,通过这层关系,陈家两兄弟也坐上赴日留学的渡轮。
他们三人抵达日本后,共同在巢鸭弘文学院学习日语。由于在同一个宿舍居住,鲁迅曾和陈家两兄弟交情颇深。再加上两年的同窗情谊,鲁迅更是和陈寅恪成了终身至交。
而在日本的学习生涯很快结束,后来鲁迅弃医从文,搬到了东京,靠翻译文学作品勉强度日。陈寅恪由于受了脚伤,只得回国内休养,两人就这样天各一方,断了联系。
回国后的陈寅恪报考了复旦大学,随后再度出国留学,游历世界各国,学会了22门外语。也是因为这段经历,丰富了陈寅恪的学识,让他成了融汇古今,博学中外的大师。
至于鲁迅,从日本回国后一直处在迷茫困顿的状态中。他先后担任过日本教员的植物学翻译,还出任绍兴中学堂教员兼监学。后来清政府覆灭后,受蔡元培的邀请,鲁迅还担任了教育部社会教育司第一科长,也是在这一时期,他和陈寅恪再度重逢。
当时陈寅恪也在国民政府任职,乃是蔡锷的秘书。由于工作上的便利,两人也经常见面。但那会鲁迅开始受政治革命思潮影响,变得相当激进。而陈寅恪则一心扎在国学研究中,只想着要做学问。所谓“道不同,不相为谋”,由于思想上的差异,两人也是渐行渐远,最后甚至是再无往来。
值得一提的是,鲁迅后来娶的妻子许广平也是陈寅恪妻子唐筼的学生。按理来说,两人互为同窗,妻子又互为师生,理应更亲才对。但陈寅恪不管在私下还是公众面前,都对鲁迅只字不提。反观鲁迅,他倒对陈氏兄弟颇为惦记,还在其文章里多次提到他们。
曾经有好事者问这其中缘由,陈寅恪却一直不肯透露。直到晚年后,他才说出真实原因。个人理念是一方面,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两人领域的不同。
陈寅恪是国学传统文化的代言人,内敛沉稳。而鲁迅则代表“新文化”,乃是西式文化的拥趸。他相当激进,具有革命性,不仅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甚至在新文化运动中,还提出过“汉字不灭,中国必亡”的口号。两人若再有来往,必将引起一场学术上的激烈争锋。
这就是陈寅恪后来一直避谈鲁迅的原因,而关于传统文化和新文化孰高孰低,一直到现在都还没有定论,即便陈寅恪和鲁迅交锋,也是争辩不出来的。
所以,陈寅恪的刻意回避对两人的友谊反倒是件好事,求同存异下,国学和新学才能有共同进步。如此观之,陈寅恪的处世智慧着实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