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写怀》
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和资源,人类之间的战争向来不休,特别是在古时候资源贫瘠的岁月里,更是时常烽火狼烟四处蔓延。当面对外族入侵之时,有为了保护子民不被战火纷扰,而放下帝王尊严,摆低姿态选择归降的吴越国国王钱弘俶。也有两袖清风的清廉忠臣于谦,他带领残军在北京保卫战中力挽狂澜,生生延续了明朝近200年的历史。纵然方法不同,但在他们身上都有着对自己国家那深沉的热爱。
说起爱国,我们常会用“精忠报国”这个成语来形容,而成语里的主人公岳飞也是一位有情有义的民族英雄。岳飞生于如今的河南汤阴县,字鹏举。于北宋末年投军,一生驰骋沙场,是一位铁血将军。他带领的抗金军队——岳家军,纪律严明,训练有素。在战场上战无不胜,老百姓们更是夸赞其为"撼山易,撼岳家军难"。那么真正的岳飞长啥样?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岳飞画像,却和想象中出入过大。
历史古籍中记载的岳飞英勇善战、文武双全。自然是如今各位导演的心头好。故而大部分影视作品中,岳飞都被刻画成了一个英姿飒爽、一身正气的形象,比如精忠岳飞中的岳飞就由帅气的黄晓明饰演。但真实的岳飞形象,我们可以在中国国家博物馆的珍藏中窥探一二。
这幅珍藏名为《中兴四将图》,不过现如今人们对于上面描绘的四位人物身份仍然有所争议,部分人认为四位将领是指岳飞、韩世忠、吴玠、刘光世。另一说法是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俊。但不管是哪一种,被称为“岳鄂王飞”的将领都可以明确就是岳飞。但画中的岳飞并非是世人所期盼的那般硬朗,反而稍显胖意,甚至还有些啤酒肚。脸庞也并非是棱角分明,而是有一些圆润。和一旁那位对比起来,赫赫有名的岳飞将军显得格外的和蔼可亲,就像是客栈里亲切又积极地招呼客人的老板一般,与那书籍里上阵英勇杀敌的将军形象格格不入。
在战场上,形象并非重要的条件。治军有方的岳飞,一生驰骋沙场,所向披靡的“岳家军”也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即便是没能留下军事著作,岳飞也依旧是后辈们向往的英雄形象,甚至后来百战百胜的抗倭军队“戚家军”,也是戚继光以岳飞为榜样练就的。
然而,这样忠国的将军最后的结局却并非是荣归故里。主战派的岳飞并不相信奸诈的敌人愿意与宋议和,但此时的南宋君王赵构早已在主和派的宰相秦桧的劝说下动了议和的决心。纵然最终宋金议和成功,但岳飞却多次拒绝了封赏以示自己的不满。这直白的抗拒让万人之上的赵构对他产生了忌惮之心。之后朝廷内部有所动荡,赵构担心岳飞在打败金军收复中原之后,接回他的哥哥,这样会使得他的皇位不保。向来与岳飞不和的秦桧抓住这个机会,不断在赵构耳边煽风点火。于是赵构密谋了一出釜底抽薪,让岳家军孤军奋战。局势衰败后,一心想要为国报效的岳飞仍想收复中原,见此赵构甚至使出了十二金牌让岳飞回朝,打断了岳飞抗金的战斗。
此后,赵构仍一心想要议和,见毫无议和之意的岳飞,赵构逐渐对其失去耐心。最终在岳飞39岁之时,宋金开始了第二次议和,秦桧在赵构面前表示若想议和,自然是要将这顽固的岳飞处理掉。最终岳飞在遭受了严刑拷打后仍旧以莫须有的罪名被处死,这引来了当时百姓和抗金军队的强烈愤怒。最终一代抗金英雄就此陨落。
结语
南宋初期,面对金军的入侵,岳飞一生都在率兵奋勇杀敌,为了国家抛头颅洒热血。经典故事“精忠报国”中,就提到岳飞在面对金军强势来犯之时,向母亲诉苦。但母亲为了让他能够不忘初心在他背上用针刺下了“精忠报国”四个字,之后岳飞在战场上总是能想起母亲的教诲,而立下了汗马功劳。但后世有人争议说,岳母是为农妇,并不曾识字。这岳母刺字的故事应该是后辈们为了歌颂岳飞的忠国之情而编写的。但无论如何,岳飞这位民族英雄用自己一生的热血去保卫自己的国家,自然是当得起“精忠报国”四个字。这种坚韧不屈的民族精神更是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参考文献:
《满江红·写怀》
《宋史·列传·卷一百二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