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有副挺有名的对联,说的是:司马相如和蔺相如,名字都带相如,可实际上他们并不相如;长孙无忌和魏无忌呢,人名里都有无忌,别人无忌,咱们也别无忌。这对联玩得就是人名梗,对得那叫一个整齐。那这些叫相如、无忌的人,在历史上都干了些啥大事呢,咱们一块儿瞧瞧。
【1、蔺相如】
蔺相如是战国时期赵国的一位大佬,他干了几件大事儿,挺出名的。一是把和氏璧完整地从秦国带回了赵国,就是那个“完璧归赵”的故事。还有一回,在渑池宴会上,他表现得很牛,维护了赵国的面子。再后来,他还跟廉颇上演了一出“负荆请罪”的好戏,俩人最后和好了。
蔺相如一开始是宦官头头缪贤的手下。到了赵惠文王在位的时候,秦国听说赵惠文王手里有块和氏璧,就提出要用15座城池来换。赵惠文王觉得这事儿有点悬,怕吃了亏,正犯难呢,缪贤就给他推荐了蔺相如。蔺相如接了任务,带着和氏璧去了秦国。他到了那儿,能言善辩,想尽办法跟秦国人周旋,最后总算是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
公元前279年的时候,秦赵俩国家握手言和,说好要去渑池碰个头,一起增进下友谊。赵惠文王呢,就带着蔺相如一块去了渑池。在那个会上,蔺相如可不含糊,直接就跟强大的秦国杠上了,愣是一点没让赵国丢脸,也让赵王保全了面子。就因为这事儿,蔺相如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官职还比廉颇高。后来,这事儿还闹出了“将相和”和“背着荆条去道歉”的故事。
蔺相如当了大官,做了上卿,廉颇心里头不服气,嘀咕着:“我身为赵国的大将军,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而那蔺相如,就凭一张嘴皮子,立了点小功劳,位置却爬到我头上去了。更别提他以前出身低微,这让我觉得很没面子,在他手下干活,我实在是咽不下这口气。”廉颇还放出话来:“哪天让我碰到蔺相如,非得好好羞辱他一番不可。”这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他干脆就不跟廉颇碰面了。每次上朝,蔺相如总找借口说自己身体不舒服,就是不愿跟廉颇去争那个谁先谁后的问题。
后来廉颇知晓了蔺相如劝慰手下人的话,心里特别过意不去。他干脆脱了上衣,背上扎满荆条,直接去找蔺相如认错。经过一番诚恳的交流,两人终于冰释前嫌,成了可以两肋插刀的铁哥们。
【2、司马相如】
司马相如,老家在四川,他是汉代四大赋家中的一个。他原本叫犬子,但因为特别佩服战国时候的那个蔺相如,就自己把名字改成了司马相如。在汉景帝那会儿,他干过武骑常侍的活儿。到了汉武帝时期,司马相如写了篇描述皇上打猎的赋,名字叫《上林赋》。这篇赋不仅大肆赞扬了大一统帝国的伟大,还给皇上提了点儿意见,算是给汉代的大赋定了个基调。汉武帝刘彻一读,那叫一个高兴,立马就赏了他个郎官的职位。
司马相如的大名,最让人津津乐道的,就是他和卓文君那段爱情传奇。梁王刘武一走,司马相如就回了老家临邛。有次,他被邀请到临邛的大款卓王孙家里吃饭。卓王孙有个离了婚的女儿,叫卓文后,也叫卓文君。她老早就听说司马相如文采飞扬,所以就躲在屏风后面偷偷看他。司马相如假装不知道,但等到被请去弹琴的时候,他就弹了首《凤求凰》,来表达自己的喜欢,其实他也早就听过文君的大名了。两人就这么看对眼了,当天晚上就私奔了。
【3、魏无忌】
魏无忌,大伙都叫他信陵君,是战国时期那四大公子里的一个。要说他最让人记住的事儿,那肯定是偷兵符救赵国那档子了。
魏无忌是魏安釐王的亲弟弟,他家里养了三千多个门客。在魏安釐王在位的第二十年,也就是公元前257年,秦国的军队把赵国的都城邯郸给围了,赵国赶紧向魏国求救。魏国呢,派了个叫晋鄙的将军去救赵,但这晋鄙走到半路就不走了。魏无忌一看这不行,就想办法偷了兵符,带着勇士朱亥跑到军营里,把晋鄙给杀了,自己接了兵权,这才解了赵国的围。这事儿在历史上挺有名,叫“窃符救赵”。
帮了赵国大忙后,魏无忌在赵国一待就是十多年。那会儿,平原君赵胜的手底下,有一大半的门客都跑去跟了魏无忌。到了公元前247年,秦国缓过劲儿来,又开始对魏国动手。魏安釐王一看形势不妙,赶紧派人去赵国,把魏无忌接了回来,还让他当上了上将军,统管整个魏国的军队。
后来,信陵君派人去向各国求救。各国一听魏无忌当上了大将军,立马都派兵来帮魏国。魏无忌带着五个国家的联军,在黄河那边把秦军打得落花流水,秦将蒙骜只能夹着尾巴逃跑。可秦王狡猾,用了个反间计,让安釐王和信陵君兄弟俩闹翻了。这样一来,五国攻秦的计划就泡汤了。信陵君心灰意冷,再也不去上朝,没过四年就去世了。魏国呢,也在他死后18年被灭了。
【4、长孙无忌】
长孙无忌,他是唐朝刚开始那会儿的宰相,也是皇亲国戚。他和李世民是早年的好朋友,后来,长孙无忌的亲妹子还嫁给了李世民,这样一来,两家就更亲了。李渊在太原发动起义后,长孙无忌立马跑去投奔,跟着李世民到处打仗,给他出主意。到了武德九年,也就是626年,长孙无忌还帮忙一起搞了个大事情,那就是玄武门之变。
李世民当上皇帝后,长孙无忌一路升官,做过左武候大将军、吏部尚书、尚书右仆射,还当过司空、司徒、侍中、中书令这些大官。他被封为了赵国公。到了贞观十七年,也就是643年,唐太宗李世民为了表彰功臣,把二十四位大功臣的画像挂在了凌烟阁上,长孙无忌的画像排在最前面。
李承乾搞谋反没成功,被踢下了太子宝座,之后长孙无忌就挺晋王李治,让他当上了新太子。李世民快不行的时候,特地交代长孙无忌要当顾命大臣,好好帮新皇帝。李治一当上唐高宗,立马就给长孙无忌升了官,让他做了太尉,还给了他同中书门下三品的头衔。
永徽四年,也就是653年那会儿,长孙无忌趁着房遗爱谋反的事情,错杀了吴王李恪,之后他还反对高宗让武则天当皇后。到了显庆四年,659年,中书令许敬宗又冤枉他,害得他被削了爵位,流放到黔州,就是现在的重庆市彭水县。最后,长孙无忌在那儿上吊自杀了。
下一篇:康熙晚年为什么要给鳌拜平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