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音乐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五千年来,产生了一大批影响深远的乐器。据说,乾隆皇帝收藏了一种神秘的乐器“方响”,但史料中却很少记载,几乎没有人见过实物。然而,有专家将“方象”复原并揭晓。神秘的面纱……“方翔”到底是什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若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账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评论)
在乐器史上,最古老的乐器一定是打击乐器,早在原始社会就已经出现了。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进步,乐器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比如,到了先秦时期,乐器系统已经非常完备,出现了很多著名的乐器,其中最著名的就是钟。编钟主要是编钟,一种大型打击乐器。它们按照铜钟的音高依次排列,用小木锤敲击发出声音。例如,湖北曾侯乙墓出土的曾侯乙编钟,是迄今为止保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编钟。编钟体现了先秦时期乐器的最高水平。编钟是一种与钟类似的乐器,但编钟主要由石板按顺序排列而成。两者音色不同。
考古研究表明,编钟和编钟都起源于西周。春秋战国时期发展至鼎盛。直到汉代才逐渐衰落,开始被其他乐器所取代。这种从后面接棒的乐器,就是小编今天要说的。 “方环”。在古代史料中,对“方响”的记载并不多,如“梁有铜磬,覆今方响、方响”(《旧唐书乐录》)、“十六枚各异”。长此以往,敲宫商无处不在”(《方香阁》)。起初,文物专家对“方象”感到困惑。毕竟考古发现中从未出土过“方象”。然而,有专家在敦煌壁画中发现了“方相”。
20世纪90年代,专家在修复敦煌壁画时,发现了大量有关音乐、舞蹈的壁画。经过研究,他们还发现了许多稀有的乐器。比如有一个仪器,看起来像一个架子,但是架子上有很多固定的。各种大小的小方块。起初,有人以为编钟是编钟,但专家表示,当时编钟已经衰落,于是推测它是取代编钟的一种乐器,即历史上记载的“方响”。材料。 “方”是指其外貌特征,“象”则代表其声音特征。尽管专家们发现了“方环”,但仍然没有找到实物。因此,没有人知道“方环”的声音听起来是什么样的,这让专家们感到非常遗憾。
幸运的是,根据《清宫档案》的记载,有专家发现,乾隆皇帝曾收藏过一件“方相”。众所周知,乾隆皇帝是清朝最伟大的皇帝之一,他也喜欢收集历代的珍宝。无论是青铜器、玉器,还是字画、字画、贴画,乾隆皇帝都把它们收了起来,收藏在自己的仓库里。 2009年,北京历史研究所的专家申请并获准进入故宫博物院存放乾隆皇帝珍宝的仓库。经过三天的搜寻,他们发现了一种与敦煌壁画中发现的类似的乐器。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方相”。然而,专家却傻眼了。乾隆皇帝的“方象”很小,高度只有35厘米左右。它没有壁画中“方响”的三分之一大,而且“方响”的声音是铁做的。刀片也生锈了,没有发出任何声音。
虽然专家很失望,但他还是看清了“方翔”的真面目。于是,他经过一番努力,以乾隆的“方象”为原型,放大到3倍的比例,同时还参考了敦煌壁画中“方象”的造型特点,终于还原了一个现代的“方象”。值得一提的是,专家将“方响”的发声部分改成了铝合金材质的金属块,一方面不易生锈,而且可以保存很长时间。另一方面,铝合金材质的声音比较清脆,用小木锤敲击时声音也变得比较悦耳。
一段时间后,修复后的“方翔”出现在了大众面前。不仅在博物馆展出,还被各大媒体报道。这种沉寂了数千年的古老乐器重新焕发了活力,并进入了大众的视线。我们也对远古先民的智慧,以及远古的乐器和音乐有了新的认识。
参考:
《古乐之美》 作者:苏红出版社:人民音乐出版社
温秀才,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本文作者:特约历史作家:刘丽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