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不重视骑兵建设。
宋朝主张以步制骑,长期沿用以步兵为主的传统战略,不懂得编组骑兵大部队,集中使用的重要性,而将骑兵分散于各个战场,各支部队,作为步兵的附庸。
在冷兵器时代,战争需要通过士兵肉搏来决定战役的胜负,士兵的战斗意志、体能、兵器、战术、战略在战斗中是胜负的关键。不重视骑兵建设,也许是宋朝骑兵落后更重要的原因。
与宋朝对抗的辽、西夏、金、元等朝军队,都是以弓马骑射见长,而且往往是“一胡人有两马”,甚至“每正军一名,马三匹”,这与宋军缺马的情况,适成鲜明对照。
南宋名将吴璘认为,金军有“四长,曰骑兵,曰坚忍,曰重甲,曰弓矢”。吴玠和吴璘兄弟在北宋末曾与西夏军作战,据他们的经验之谈:“每战不过一进却之顷,胜负辄分。至金人则更进迭退,忍耐坚久,令酷而下必死,每战非累日不决,胜不遽追,败不至乱,盖自昔用兵所未尝见。”
所谓“更进迭退”,是指金军骑兵一次冲锋,一个回合的交战失败后,“败不至乱”,利用骑兵机动性强的优点,退出战斗,重整队列,再次冲锋。故南宋初的一些大战,宋金两军往往要激战几十合,才得以分出胜负。金军敢于硬打硬拚,忍耐坚久,又为辽和西夏军所不及。至于横扫欧亚大陆的蒙古骑兵,自更不待言。
面对着善于骑射的劲敌,宋朝也有入主张加强骑兵。北宋李觉说:“制敌之用,实资骑兵为急。”宋真宗时,“诸将喜用骑兵,以多为胜”。但这些意见不占主导地位。
宋朝总的对策还是主张以步制骑,长期沿用以步兵为主的传统战略,不懂得编组骑兵大部队,集中使用的重要性,而将骑兵分散于各个战场,各支
部队,作为步兵的附庸。尽管在整体上和总数上,宋朝的骑兵不一定处于劣势或绝对劣势,而在各个战场上或战役中,却一般居于劣势或绝对劣势。
不仅在古代,现代也有类似的事例。《第三帝国的兴亡》记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初,坦克已成陆军的主要突击力量,尽管英,法等盟军的坦克数量和德军足可匹敌,而前者分散使用,后者集中使用,结果则是荚,法等军一败涂地。
宋祁所谓“以所短敌所长,是以十战十负,罕有胜理”,实际上即是指这种在战场上或战役中,分散使用骑兵的情况。马匹缺乏,骑兵训练差,再加上作战时的分散使用,成为决定宋帝国武运的重要因素之一。
宋之所以长期奉行“以步制骑”的军事战略,就是用步兵对付骑兵。原因在于骑兵太贵,“计一骑之费,可赡步军五人”,这是许多官员反对发展骑兵的重要理由。
一个骑兵的花费是一个步兵的几倍,为了省钱,宋朝就这么干了,而不是走精兵之路。骑兵之所以太贵,在于战马太贵。战马之所以太贵,在于宋朝的马匹太少,得向周边少数民族购买,几经转手,这价钱自然是非常昂贵了。
宋军中骑兵只占七分之一,骑兵中又往往有十之三四无马,最高曾达十之八九无马,如刘光世军五万二千人,仅有三千多战马,可见宋军缺马到何种地步。
宋马体形较小,一般约1.36米,按现在的标准也不算大马。韩世忠曾向高宗献马一匹,“高五尺一寸,云非人臣敢骑”,约合1.58米,而这已是宋朝罕见的大马了。甚至曾与西夏交战多年的范仲淹也是反对加强骑兵的,但是没有骑兵,就只能永远处于消极防御的地位,这是宋军的一个致命弱点。
其实不善骑射的状况是可以通过训练和战争改变的。战场上的胜利,需要诸兵种“合成”,需要不同兵种之间进行协调与配合,不能单靠某一个兵种。没有了骑兵,即使打胜了,也无法追击,不能扩大战果,这在宋朝已经得到验证。
没有了骑兵,就少了一个强有力的拳头,当两军交战时,无法进行反击,只有挨打的份。这在宋金战争中表现得特别明显,宋军要想打败金军太难,金军一次进攻不利,可以再组织起攻势,一次又一次,即使打一天也没问题。多数宋朝将领把这归结为金军耐战,坚韧。金军比起宋军耐战这点没错,如宋军拥有强大的骑兵,趁金军攻势受挫之际出动骑兵,发起反攻,胜负很快就分出来了。
南宋初,岳飞显然是重视骑兵的。岳家军主要通过战场上缴获大量马匹,组成相当强的骑兵,光背嵬军的马军,即有八千多骑。在郾城大战开始时,由岳云率背嵬和游奕马军出击,与金朝引以为骄傲的主力骑兵搏战。看来岳家军骑兵的素质不见得就比女真骑兵逊色。即使在岳飞身后颇久,鄂州大军四、五万人中,战马仍有“万余匹”,其骑兵的比例比殿前司军等高一些。
一个时代的政治和军事总是互相发生影响。宋朝的军事制度是存在较大问题的,国防和武备上有许多举措失误。最重者我以为是“将从中御”和没有强大的骑兵,过于重文抑武,最后空有那么强大的经济实力,战事却一直不胜,这是值得我们借鉴与警醒的。
蒋国良,2022.1.22。
(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