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唐宋之际,社会相对平稳,商业出现高度繁荣。
当然也出现了一些让人费解的政令,例如宋朝的马政,宋朝想要发展农业,奈何耕地的牛不够用,于是就打起了马的主意,将用于作战的良驹全部都换成了民众家里的耕马,将弱宋的名号坐的结结实实的。
还有就是唐朝的水运,唐朝的物华天宝给予了船运的发展契机,从传统的运输角度来看,陆运需要的时间太长,成本也过高,而船运可以弥补陆运的不足,所以唐宋的运输业空前繁荣,纺织工业也得到了发展,江南水运由此展开。
马政的兴起
1、马政兴起,农耕政权
提到马政,大部分的人都会想起宋朝的马政,那个将所有的战马都悉数变成耕马的弱宋。
虽然历史渊源在上,宋朝重文轻武,十分忌惮手握兵权的权臣,但是将马政做到这个地步,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唯一朝代。马政的管理本质上也算是军政要务的一种,大部分的朝代都会集中驯养战马,并且从草原部落换取战马以作为军备,而宋朝自从宋太祖杯酒释兵权之后,马政就成了农耕的代名词,成为了历朝历代嘲讽的对象。
宋朝地广人稀,在经历了战争后,开始了休养生息,但农耕的第一步却被耕牛给难住了,将战马换成耕马这样听上去就不怎么样的计策,不知道是出自宋朝的哪位大臣,但同意并使其成为政令,并且开通马市,公开售卖马匹,对于战马的储备没有任何的筹谋,这也是前所未有的。
不过,不得不说,宋朝的农耕很快得以发展,而宋朝的皇帝似乎多少都有一些隐士和文人的风骨,比如宋朝兴盛魏晋之风,以及后来风雅清流,所以与其驰骋沙场,不如回家种田这样的场面在宋朝也的确得以实现。
2、江西养马,废行无常
早期,宋朝皇帝也曾派人前去养马,不知道是地域环境的限制,还是人能力的问题,养马的功业并不理想,战马不光是被养死,反而不如野生的野马,这一操作也让江西养马这件事情沦为了笑柄。
据《宋史》记载,饶州”所蓄牝牡马五百六十二,而毙者三百十有五,驹之成者二十有七“,
也就是说费尽财力物力经营的马政,却活了不到一成,这养马堪比杀马,地方官员碌碌无为至此,却不忘饮酒作乐,结交朋党,可以说是昏庸与无能皆备了,而这一事件到了南宋依旧被宋神宗引以为戒,作为治理贪腐下属的案例。
马政的荒废
1、国力衰弱,马政荒废
国之大运,离不开经济的发展,宋代马政到了后期更是离谱到难以言说,南宋之后,买马依旧是腐败的开始,
据南宋史料记载,今天说西马岁买万匹,明天说江淮岁买万匹,又说总数岁买万匹。
整个军队十万之众,战马却仅有一万,长此以往,军队毫无战斗力,面对北方的游牧民族,只能节节败退,毫无还手之力,且长期被迫向草原部落进贡粮食。
官僚与地主侵占利益,君王不思朝政,南宋的国力也没有强盛到可以抵御外敌,接连战事的失利,更是导致士气低落,
待到需要战马的时候,马政早已被荒废多时,除了惩治贪官之外,南宋后期对于马政的改革也无能为力,虽然王安石曾主张改革马政,但他治理腐败的理念也是走向了另一边,导致整个大宋朝出兵打仗时,竟然没有拿得出手的战马可以用,这也是宋朝的马政荒废导致的结果。
2、市马条约,战马匮乏
宋朝的市马条约也是马政备受诟病的原因,先是将战马换成耕马,再是用钱财换取老马和弱马,这都是宋朝马市经常出现的现象,
前者是因为宋朝地广人稀,缺乏耕地用的牛,而农耕是国之大事,战马就此变成了耕马,尽管这个政令符合农耕所需,但是多少还是有些让人觉得摸不着头脑。
其后,战争频发,战马成为了国家急需的物资,而举国上下除了耕马,就只剩下了一些瘦弱的老马,宋朝不得不向边境购买战马,而两军战事焦灼,宋朝也受到对方的战马制裁,宋朝缺战马这个情况也一直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
船运的兴起
1、远征高丽,海运兴起
唐朝是海运相对发达的一个朝代,政治清明,经济高度繁荣,所以海运行业发展速度也十分迅猛。
最开始,为了弥补陆运的时间和成本问题,船运在商业领域受到好评,相应的制船业发展得也很快。
唐朝时期,唐太宗也有着开疆扩土的野心,再加上经济和航运的发达,他们也曾远征高丽,向当时的边陲小国发动了战争,而海战除了开疆扩土,也带来了文明与开化的政令。
2、江南水运,络绎不绝
船运其实从隋朝就已经开始,到了唐朝,江南最为繁盛。
长江中下游地区物产丰富,人口繁多,经济发展日趋繁荣,无论是日常生活,还是商业往来,都需要从江南一带运粮食、赋税到北方了,或者从北方采购一些物资,所以,长久地发展江南的水运就自然而然成为重要的运输重心,迎来送往,络绎不绝。
同时,江南水运也与国家的财政税务息息相关,国家的水运业务十分繁忙。唐开元年间,南方的粮帛要经长江汇集于运河要冲扬州,再沿运河如黄河,抵长安。开元22年,裴耀卿担任江淮河南转运使,3年运了700万斛米,也是重要的运输渠道,而江南水运也因此而闻名。
船运的发展
1、商队漕帮,相继出现
唐朝水运到一定程度后,商业已经达到空前的繁荣。
唐代三次的漕运随之而来,而每次修建过后,中央的财政即开始依赖南方经济,而水路运输也彻底发展成为国家大事。唐朝的水运空前发展,各国也通过海运前往大唐,当时甚至出现了商船和商会等组织,周边各国也纷纷派遣唐使来大唐学习造船技术,和大唐通商,互通有无。
除了大部分的商业往来之外,大唐与其他国家的外交也因为水运得到进一步发展,许多小国也纷纷来大唐学习技术和增长见识,也有部分的唐朝人开始频繁的出使各个国家,将我国的瓷器和丝织品传到各国,并从各国带来更丰富的物品和商业资源,
唐朝时期的丝绸和瓷器行业都通过船运传到了世界各地。
2、航通天下,万国来朝
从古至今,海运的发展都是根据社会当时的真实经济和生活状况的反馈,秦朝时期,天子坐拥天下,却痴迷于蓬莱的长生之术,所以早期的水运都主要作为出海寻求长生之术的交通工具。发展到了唐朝以后,船运已经发展到了相对成熟的阶段,无论是航运的技术,还是船的制作工艺,都已经达到完备的状态。
在这样漕运完备,四通八达的条件下,海运也不再是难事,越来越多的商人和使臣都带着自己的货物和宝物纷纷出使大唐,向大唐提出通商和合作的意向,而
大唐的开明和包容,也让万国的商人在大唐得到了发展,无论是胡人、汉人、还是其他少数民族,他们都可以在大唐经商,而大唐的船可以将他们的商品推广至全世界,
这种航通天下,万国来朝的局面在盛唐的时候尤为常见,此后,航运也一直作为商业运输的重要方式,不论是官运还是漕帮,都有自己的发展方式。
总结:
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独特的经济特色和文化现象,唐朝的江南船运和宋朝的清明上河之景各有特色,而唐的船运发展为宋朝的百业繁荣奠定了厚重的基础,所以,四大运河能够为宋朝的民生做出贡献。
而宋朝的术业有专攻,却忽略了马政,其实这也是受历史渊源的长久影响,宋朝在历史上虽然称不上政治清明,但克己复礼却是出了名的,所以马政不至于荒废至此,而根本原因不过是马政的发展并不利于当时统治者的既得利益,而船运的发展恰好符合了唐朝的商业发展。
换言之,如何这两个朝代的政令都是顺势而为的,王安石的改革变法难以改变马政,是因为他触及不单是简单的贪官的贪腐问题,还包括一系列的兵权问题,当军权被君王视为眼中钉之时,那么将战马养得肥硕,时刻备战的官员就难免有些不合时宜;
所以,五百头马养活二十头,这样稚子都可以决断的政事并不是无法解决,而是当权者在刻意放任,
所以,不论是南宋还是北宋,始终没有人去严查马政,或者将马政作为事业来经营,可能这就是所谓的朝代的时代特色。
参考文献:
《唐代马政》
《南史》
《宋书》
《养马学》
《宋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