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上海市首任市长为什么是陈毅?进城时强调“不入民宅”
迪丽瓦拉
2025-09-03 06:35:11
0

1949年的阳春3月,柔和的春风吹拂着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机关所在地西柏坡,使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地方一下子为世人所瞩目。

天气一天比一天暖和,中国的革命也一天天走向胜利。

那些天,西柏坡的田间小路上,经常走着一个身材高大的中年人。他,就是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中国人民解放军的最高统帅毛泽东。

他在散步,但他的步速很慢,显然是在思考问题。田野里的麦苗已经返青,洋溢着绿色的生长的气息,是不是醉人的春色激荡起了他诗人的浪漫情怀?其实不是。他在想,全国的解放战争形势一片大好,胜利在望,全党的工作重心应该从乡村转移到城市了。也就是说,长期以“农村包围城市”的中国共产党人,要接管城市,执掌政权啦!这对中国共产党来说,不啻一次重要的考试。想到这里,他不由喃喃自语:“进城,进城就是去‘赶考’呀!”

想到进城,毛泽东首先想到的便是上海。这个当时中国和亚洲最大的口岸城市,拥有500万人口,工业产值和贸易均占全国的一半,其地位之重要是显而易见的。能否接管好上海,将是中国共产党进城“赶考”的重要一役。随着人民解放军进军江南的时间日益迫近,解放上海将是必然,但如何接管上海,治理上海呢?毛泽东意识到,要想书写好上海历史新的一页,必须先找一个好的接管上海的负责人,找一个好的上海市长。可是,上海这座闻名遐迩的国际大都市由谁来执掌呢?

谁能担此重任?毛泽东反复思考,反复比较,逐渐把目标集中到了陈毅身上。

对于陈毅,毛泽东可说是非常熟悉和了解。他是四川省乐至县人,年青时参加赴法勤工俭学,后来投身革命,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毛泽东在井冈山斗争时期的战友。曾率部坚持三年游击战争,领衔新四军代军长,担任第三野战军的司令员,可谓是战功赫赫,一代名将。尤为难得的是,他可说是人民解放军高级指挥员中的“儒将”之一,特别喜爱写诗,即便是在被敌人重重包围的情况下,仍于丛莽之间写下了令人叹服的《梅岭三章》,很有些诗味。而且,他性格豪爽,胸怀坦荡,善于和各方人士交朋友,做统战工作是其特长。柳亚子先生早在1945年就曾赋诗称赞陈毅是“兼资文武此全才”!

对!这样的人才可以担当重任。

毛泽东回到住处,就找来民主人士黄炎培、陈叔通等几位老先生,就陈毅任上海市长之事,征求他们的意见。他们对陈毅将军的大名早有所知,对柳亚子先生赞陈毅的诗也都很熟悉,纷纷表示:以“儒将”出长上海,决策英明。他们一致赞成,毛泽东就下了决心。

毛泽东把陈毅叫到办公室,征求陈毅本人的意见。毛泽东问:“让你担任上海市长如何?”

陈毅一愣,但他很快明白了主席的意图,当即表示:“我愿意担当此任!”

毛泽东说:“我们进上海是中国革命过一难关,它带全党全世界性质。你是重任在肩,一定要把这个‘难关’攻克了!”

陈毅说:“请主席放心,我一定把这个‘难关’攻克掉!只是,希望中央像当年重视东北工作一样重视上海的接管工作,给予我们更大的支持!”

两位诗人都会心地笑了。

3月5日,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在西柏坡开幕。毛泽东在大会上的报告,实际上就是一部建国大纲。特别是其中“中国共产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移到城市”的论断,使陈毅感慨万端。讨论中,他慨然表示:“我的意见,准备搞城市,目标就是中国和亚州最大的城市——上海。”

二中全会闭会的次日,中央召集了安排人事的座谈会。邓小平受中央委托,提出经过酝酿的华东人事安排。其中,陈毅任中共中央华东局第三书记、上海市委第二书记、上海市人民政府市长。

陈毅担任上海市市长就这么定了下来。

1949年4月27日,南京解放的第4天,当陈毅偕同邓小平踏着满地狼藉的纸张进入“总统办公室”的时候,就已强烈意识到新的艰巨使命将落在自己的肩头。在战争年代,他站在中国革命的最前线:和朱德一起带领南昌起义部队上井冈山;在红四军参加制订无产阶级建军路线;和项英一起坚持三年游击战争;抗日东进开辟大江南北;在华东、中原战场进行“收京入沪”的战争。如今,“京”已收,入沪在即,他又将站在经济建设、反帝与团结改造资产阶级的最前线!

5月3日,刚刚指挥完渡江战役的陈毅,便风尘赴赴地抵达南京与上海之间的一座县城——丹阳,开始进入“市长”角色。

此前的4月24日,中共华东局直属机关、华东局南下干部纵队以及奉命从解放区、从上海、北平、香港等地日夜兼程赶来的干部,都已经云集丹阳,汇集了一支5000人的队伍。他们的任务很明确——准备接管上海。

陈毅到丹阳后,立即翻阅、研究了有关上海情况的资料,所有的上海年鉴,经济、政治、文化、社会概况,包括缴获的、地下党调查的、上海来人报告的,汇成关于上海的200多种小册子,陈毅自己看,也交给干部战士们读,再依据中共中央的方针政策,确定接管的具体方针步骤。比如,上海的官僚资产如何接管?外商企业如何对待?民族资本家的厂子如何使其开工?国民党政府机构如何处理?都详细进行了研究,仅财经接管纵队的汇报,陈毅就听了两天两夜,对其中“两白一黑”(指米、棉、煤)的运输供应任务的艰巨紧急,印象特别深,格外关注。

入城政策的前奏是入城纪律。陈毅严格地强调两条:一是市区作战不许用重武器,二是部队入城后一律不得进入民宅。“不入民宅”这一条,3个月前在贾汪的时候陈毅就曾说:“历来军队入了城,往市民家里一住,干好事的不多。我们部队进去住哪里?要考虑。”一日,陈毅抱着几本古书找到有关城市专家,说史书上有过军队“不入民宅”的记载,查一查。经查,果然有这一条,于是,在《入城守则》草案中,就列上了“不入民宅”这一条。

有些干部对“不入民宅”这条纪律想不通,说遇到下雨,或是有病号怎么办?

陈毅却坚定地说:“这一条一定要无条件执行,说不入民宅,就是不准入,天王老子也不行!这是我们人民解放军送给上海人民的‘见面礼’!”

总前委讨论《入城守则》草案时,一致认为“不入民宅”这条规定是完全必要的。

此事传到毛泽东那里,他对“不入民宅”大为赞赏,连声说:“很好很好很好!”

5月10日上午,丹阳南山外大王庙。

数百名县团以上干部,排着队伍,端坐在自己的背包上,准备听陈毅作报告。他们之中有的曾是陈毅的部属,也有的并不了解陈毅,不管是谁,他们都想听听这位即将就任的上海市长要给大家讲一些什么。会场鸦雀无声。

简陋的讲台上,一身戎装的陈毅显得十分精神,他将全场扫视了一遍,心想:这些就是接管上海的骨干了,能否顺利地将上海这座大城市接管好,很大程度上就得看这些同志做得怎么样。想到这里,他深感责任之重,于是,他开门见山:

“今天主要讲的是入城纪律和在上海要注意的事情。大家都已经学习研究过接管江南的三个文件,有的也测验了,但今天还要讲讲。在丹阳会合后,我们入城的纪律并不好,这样到上海后并无把握。所以重新讲讲。”

短短几句话,令全场寂然。陈毅讲话的“直言”作风,台下的不少干部以前仅仅是听说过,今天算是亲耳聆听、亲身领略了:

“8日,我在街上散步,光明戏院演戏,有穿黄军服的一堆人硬要进去,老百姓有票进去不了。”说到这里,陈毅不由得提高了嗓门,“领头要进去的,说不定就是我们的直属部队。后来,由我亲自出马干涉才退去。”

陈毅接着以嘲讽的口吻说:“这大概是我们革命无对象了,要找戏院来革吗?”

严肃的话语,犀利的言辞,听众闻之震动。

“丹阳满街都是队伍,我们干部自由上街,整天在街上兜,这证明我们的请假制度并末执行。上街不请假,这种情形不搞好,到上海一定要天下大乱。”

“我们野战军的‘野’,在城市是不能‘野’的。”

在毫不留情地批评了一些不遵守纪律的现象后,陈毅强调:“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前奏,是见面礼。入城纪律搞不好,入城政策要走弯路。入城纪律是入城政策的开始。入城纪律搞不好,会造成损失,今后要费大功夫,甚至还很难挽回。”

为了使大家进一步提高执行入城纪律的自觉性,陈毅还讲到了接管上海的伟大意义。他说:“毛主席说,我们进上海是中国革命过一难关,它带全党全世界性质。我们分头准备,全党、全军准备来过好这一关。上海革命胜利解决了,中国革命也就解决了。”

陈毅铿锵有力地宣布:“今天世界上没有任何力量可以阻止我们接管上海!”

诚恳的态度,直率的批评,通俗的语言,深刻的道理。即将赴任的上海市长,给他的部属上了一堂生动的入城教育课!

陈毅的声音传到四面八方,人民解放军已经又启征程。于是,从北平中共中央到香港人士,从华盛顿到莫斯科,都把关切的目光投向当时中国最大的城市——上海。

1949年5月12日,人民解放军向上海外围守敌发起进攻,很快完成了对上海市区的包围。5月23日,解放军下令发起全线总攻,向市区突击。24日午夜1时,3路猛插市区的部队,胜利会合在跑马厅广场,苏州河以南的市区全部解决了战斗。

在追歼敌人的同时,进入市区的各部队严格遵守《入城守则》,不入民宅,军、师、团、营各级指挥所一律设在露天;晚上,没有战斗任务的指挥员就怀抱钢枪,一个挨一个,露宿街头。

清晨,当市民们打开房门,见到马路旁悄无声息地躺着休息的一排排解放军指战员时,他们震惊了!他们感动了!

英勇攻取了大上海的胜利之师,却睡在马路上,这种旷古未有的景象强烈震动了上海市民群众。很快,解放军不入民宅、露宿街头的消息,在上海人民中迅速传播……

由此,上海人民开始认识解放军,认识共产党。

时为中山医院院长的沈克非教授,为此得出了“国民党回不来了”的结论。

美国畅销的《生活》杂志亦不得不承认:“各项消息指出了一个历史性的事实,即是国民党的时代已经结束。”

(摘选自作者本人的《进城赶考——共和国首任市长治城方略》华文出版社2014年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孙... 看到一篇文章,《孙权一生偏居江东,皆因用错了三个人,否则统一天下的就是他》。 这篇文章认为的,孙权用...
原创 浅... 浅谈军阀冯玉祥,驱逐清宣统帝溥仪离开紫禁城,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后,冯玉祥的倒戈,导...
原创 三... 三国中有两人能击败吕布,一位是赵云师傅,另一位可称为万人敌 导语:吕布大家应该都很熟悉了,不论是电影...
原创 1... 1991年8月22日,阿赫罗梅耶夫写下了一封没有收信人的遗书,道尽了他一生中最痛苦的事情。信中他说,...
原创 秦... 南宋绍兴十一年腊月廿九,抗金名将岳飞被杀,罪名“莫须有”。千百年来,每当提到岳飞被杀,人们总会对秦桧...
原创 位... 曾国藩是晚清重臣,太平天国运动席卷江南一带时,曾国藩恰好在湖南丁母忧,在湖南巡抚的请求下曾国藩担任团...
原创 宋... 引言 宋代庆节相关礼仪都有哪些,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要说明,宴飨是古代祭祀、庆贺...
原创 原... 在中国长达五千多年的历史上,每逢有乱世总会出英雄,每逢有乱世也会出猛将。 说起猛将在大家脑海中可能会...
原创 秦... 从古至今,有关春秋时期邦交的研究成果已十分丰富,政治联姻的重要性毋庸置疑。春秋时候,战火纷飞,诸侯迭...
原创 原... 引言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如今,我国正积极推动着“一带一路”的经济发展,“一带一路”构建...
原创 关... 秦能灭六国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使得秦国综合国力强冠诸侯列国。 变法之后...
以青春之名,续写时代华章 百年前,“五四运动”的烽火点燃了民族觉醒的曙光,一群青年以“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呐喊,撕开了旧时代...
原创 最... 有底气,说话做事才会硬气,这个道理用在千古才女李清照身上正合适。与一般的才女相比,李清照是颇有胆量的...
原创 越... 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说过卧薪尝胆的故事。当初越王勾践忍耐屈辱,最终向仇国报仇成功,这一故事激励了很多人。...
原创 1... 在1955年的授衔仪式上,将士们都欣喜不已,有些人激动的满脸红光,有些人兴奋感动的落泪,但有些人却表...
原创 从... 泰国国王拉玛十世有五任妻妾,个个美貌如花,真是“天生丽质难自弃,一朝选在君王侧”。这五任妻妾,哪个更...
原创 西... 第一,蒋介石认为张学良对国家有贡献,杨虎城则没有。 蒋介石认为张杨的罪行一样严重,但张学良好歹宣布过...
原创 历... 之前和大家聊了聊老子《道德经》中的养生方法,有的朋友就私信和我讨论,老子是真的活了一百六十岁吗?这现...
原创 清... 大家好,我是「鉴古知今阁」阁主!千年历史烟云总在时光中留下斑驳印记,你是否常被史书里的宏大叙事吸引,...
原创 三... 三国演义:青梅煮酒论英雄,历史为何选择了曹操而不是刘备? 接着前面的文章我们分别比较了三国中的文臣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