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宋代庆节相关礼仪都有哪些,用学术理论来解释,应该怎么理解?——首先要说明,宴飨是古代祭祀、庆贺等礼仪活动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我们通过宴飨设置的目的、意义、地点、排场、仪仗设置、参加人员、座次、和宴飨仪程、用乐、契丹使臣参加等这些内容,就可以看出这项看似与礼仪无关的活动的确又是礼仪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宋代圣节的官方宴飨
这些细节都在《宋史》113卷中有非常详实的记载,我们大致梳理了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说明:从目的上来说是“宴飨之设,所以训恭俭、示惠慈也。”在时间安排上这样记载:“宋制,尝以春秋之季仲及圣节、郊祀、籍田礼毕,巡幸还京。”
此外,关于宴飨参加人员的资格、范围及其座次更是有严格规定:宰相、使相、枢密使、知枢密院、参知政事、枢密副使、同知枢密院、宣徽使、三师、三公、仆射、尚书丞郎、学士、直学士、御史大夫、中丞、三司使、给、谏、舍人、节度使、两使留后、观察、团练使、待制、宗室、遥郡团练使、刺史、上将军、统军、军厢指挥使坐于殿上,文武四品以上、知杂御史、郎中、郎将、禁军都虞候坐于朵殿,自余升朝官、诸军副都头以上、诸蕃进奉使、诸道进奉军将以上分于两庑。宴飨中官员用物级别分明。
宴飨各个环节也衔接紧密:枢密使以下先起居讫,当侍立者升殿。宰相率百官入,宣徽、阁门通唱,致辞讫,宰相升殿进酒,各就坐,酒九行。每上举酒,群臣立侍,次宰相、次百官举酒,或传旨命酹,即搢笏起饮,再拜。(曲宴多令不拜。)或上寿朝会,止令满酌,不劝。中饮更衣,赐花有差。宴讫,蹈舞拜谢而退。
建隆元年,大宴于广德殿,酒九行而罢……其宴契丹使亦于崇德殿,但近臣及刺史、郎中而上预焉。综上所述,我们看到宋代皇帝寿辰的确是举国同庆的大事,在整个活动过程中,不仅皇恩得以充分彰显,而且在举行宴飨礼仪的过程及官员座次顺序等安排方面,我们也明显感受到了儒家尊卑等级思想的充分渗透。
至于礼仪制度的规范性,由于中间经过“五代十国”多半个世纪的忽视,也难免有一些大臣因不熟悉礼仪而有失恭敬,大臣陈靖和李昌龄向皇帝提出大宴飨中出现的问题集中在“至尊举爵,群臣起立,先后不整,俯仰失节”等环节,大臣们不能恭敬严谨的执行宴飨礼节,失去了皇帝宴飨大臣的意义,“伏望并申严制”,即希望严格惩治,并得到皇帝的同意。这足以说明宴飨不仅仅只是吃吃喝喝,宴飨的终极目的是为了确定君臣名分。
综上,我们看到皇家通过宴飨活动显示他对官员爱之有加的心意。所以,通过宴飨活动的确起到融洽君臣关系,天下百姓和乐安康的作用。
宴飨期间还有舞蹈,尤其是宴飨贵宾如外国使臣的音乐歌词由专门的机构撰写,天禧元年十二月十四日,翰林学士钱惟演上言:“请自今赐外国使宴,其乐人词语,教坊即令舍人院撰,京府、衙前,令馆阁官撰”。此外,圣节宴飨的菜品种类较为丰富,宋真宗年间,为了表明自己崇尚节俭,在东封泰山之年的圣节宴飨中采用了全素食。
到南宋时圣节菜品就同时包含“爆肉……瓜果、环饼”等物。有一些皇帝则因受到佛教的影响,在生辰之日会全素食。圣节宴飨礼仪发展到宋徽宗一朝,被纳入了礼法典制《政和五礼新仪》当中,所以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宴飨仪式更加规范,如大宴开始后,行酒共九盏,前五盏,后四盏,中间歇息期间更衣簪花。
除去正宴,皇帝次日还要大宴群臣。若有外国使臣前来为皇帝祝寿,则又会另加赐宴。如元祐元年秋七月戊午,“以辽萧德崇等贺坤成节,曲宴垂拱殿,始用乐”。
针对不同国家使节,宋朝会在饮食风格方面适当加以照顾,如《东京梦华录》记载“惟大辽加之猪羊鸡鹅兔连骨熟肉为看盘,皆以小绳束之”。南宋时期的圣节大宴礼制大体仿照北宋而行。
二、宋代庆节的礼节仪式
由于庆节是从真宗时候开始设立,所以下文也就从真宗时代开始论述。
宋真宗时期的庆节和相关礼仪
宋真宗赵恒(968-1022),是宋太宗第三子,他于997年即位。在位后期由于以王钦若、丁谓为相,此二人常以天书符瑞说,荧惑朝野。
景德元年(1004年)宋辽开战,宋军大败,后与辽签订了每年向辽进贡大量“岁币”的澶渊之盟。为了掩盖军事上的失败,特以“天书”来降转移注意力,并于大中祥符元年正月(1008年)设立了“天庆节”,后世也将这一庆节称作“天书初降日”。
此后又分别于大中祥符二年、五年设立了天贶节和先天节、降圣节,天禧元年设置了天琪节,理由均大同小异。天庆节,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诏以正月三日天书降日为天庆节,二年四月二十六日诏太常礼院详定诸州天庆节道场、斋醮仪式颁下,五月八日,诏六月六日天书降泰山日,今兖州长吏前七日诣天祝殿,建道场,设醮永为定式。
三年四月十五日诏每岁天庆节及天书再降日,令衮州会真宫建道场三昼夜。天禧元年正月二十三日诏曰,大中祥符元年四月一日,天书再降內中功德阁,其建为天祯节。乾兴元年二月,礼仪院上言,四月一日诏以天祺节为名。大中祥符元年六月六日,天书降衮州泰山醴泉厅。
二年八月诏曰:其六月六日天书降泰山日,宜令设醮。四年正月诏:六月六日为天祝节,在京禁屠宰,九月诏诸路并禁。大中祥符五年闰十月八日,诏以七月一日圣祖下降日为先天节,十月二十四日降延恩殿为降圣节。
六年六月十一日诏:先天节、降圣节日,除休假、斋醮,断屠宰,禁刑法,一依定式,今天下以延寿带、续命缕、保生酒更相赠遗,著于令式。
通过分析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先天节和降圣节的设立是因为真宗感召到了圣祖临世,并对自己进行了赞扬和鼓励。但事实上真宗在位后期时,耽于封禅,朝政不举,社会矛盾突出,所以通过“圣祖”托梦的方式来粉饰太平而已。所以宋真宗主政以“澶渊之盟”作前后划分,前期主要政治任务是对抗辽国,而后期的主要政治任务则从“攘外”变成了“安内”。
根据文献记载,宋代庆节活动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庆节前后官员有五天的节假日,第二,庆节之时朝廷建立道场七天,并由重要官员依照时段进行轮值,最后一天所有官员都应集中在道场处并举行宴飨,第三,天庆节当天的晚上京城张灯结彩,营造欢乐气氛,第四,天庆节前后各五天之内,禁止行刑和宰杀动物。(后改为前后各七天),第五,各级地方政府应效仿朝廷建立道场三天,并举办宴飨。
《宋史·礼志》记载了宋真宗时期各庆节的相关情况,为我们全面了解庆节时的盛况提供了必要参考:两京诸路州、府、军、监早在七天前就“建道场设醮”,同时“断屠宰”。
节日当天普天同庆,进行“宴乐”,京师开封燃灯。天贶节时京师同样也要禁止屠宰行为,百官还要到上清宫“行香”。其余如先天节、降圣节“休假、宴乐并如天庆节”。此外庆节也和圣节一样,几乎重要官员都要参加,中书、亲王、节度、枢密、三司以下到驸马督尉这些皇帝身边的重要人物,须“诣长春殿进金缕延寿带、金丝续命缕,上保生酒”,有时也会在崇德殿举行。
作为礼遇,节前一日,赏给前来祝贺的百官以各种绶带、续命缕,庆节当日须“戴以入”,行礼完毕,“赐百官饮”,君臣共同饮宴庆贺。此后“天庆节”、“先天节”和“降圣节”被称为宋代“三大庆节”。
从上述庆节的设定和节日庆贺流程安排可以看出,通过休假、恩荫、赏赐、禁屠、辍刑等手段对官员和百姓广泛释放圣意,并通过宴乐、燃灯等庆贺手段,营造政通人和,天下太平的氛围。这样不仅缓和了内部矛盾,甚至这一制度化的举措,对北方几个游牧民族政权也产生了影响。
三、宋徽宗时期的庆节和相关礼仪
宋徽宗执政之初继承了前任国君的政治成果。但他执政中后期耽于酒色财气,书画园林,奸臣当道,靡费浩巨民不聊生,怨民皆反。宋江、方腊之辈啸聚山林,廊庙蠹朽。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基于此,宋徽宗拟建立一系列基于道教的庆节,以期掩盖社会矛盾。
首先宋徽宗效仿宋真宗以“天神下降”、“神明训诫”等理由建立了六个庆节,具体的建立缘由、建立时间和节日时间与宋真宗时期的庆节高度趋同,并且为了缓解社会矛盾宋徽宗增加了大赦内容。政和三年十一月五日,以修祀事,天真示见,诏为天应节。
又以五月十二日祭方丘日为宁贶节,既又以二月十五日太上混元上德皇帝降圣日为真元节,八月九日青华帝君生辰为元成节,正月四日有太祖神御之州府宫殿行香为开基节,十月二十五日为天符节,皆如天庆节,著为令。看得出宋徽宗设立的庆节基本复制了对宋真宗时期的庆节,在活动内容上也是如此。
细微差别有:宋徽宗设立庆节在道场设置和朝拜礼仪上主要效仿宋真宗时期的天庆节,在官员休假制度上效仿了宋真宗时期的天祺节和天贶节,在赦免罪行和不杀生上效仿了宋真宗时期的天庆节。所以后世往往将宋真宗设立的庆节视作庆节产生的雏形。
结语
总的来说,以开基节为例,昭示了宋徽宗继承并发展了宋真宗以国家为基础建立节日,并以年份为周期庆祝的建节意识。虽然宋徽宗所设庆节是基于政治层面的考量,在当时也并未得到广泛的关注,但为庆节的建立与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这一贡献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其一为节日数量增多,其二为建节意识强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