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如何传承:现代考古改写认知,难怪周易说“文明以止”
迪丽瓦拉
2025-09-04 21:06:39
0

在二十世纪初的时候,西方有些人没什么确凿证据,就瞎琢磨说“中华文明是从西边传过来的”、“中国人的祖先也是西边来的”等等,说白了就是想贬低咱们中华文明的价值。

自1928年山东城子崖遗址被发掘以来,到现在,考古学家们已经确认,中华文明是土生土长的,一直延续不断,它不是从西方传入的。

不过话说回来,中华文明一路传下来,它是怎么做到的呢?还有啊,在四大文明古国里头,怎么就中华文明一直延续到今天了呢?这背后的原因肯定不少,但周易这本书,就是《易经》加上《易传》,里面早就提到了关键,说是“文明得有个度”。下面这三个例子就能说明这一点。

【五、文、洛书的传承】

上世纪90年代的时候,考古专家在湖北秭归的柳林溪地方挖到了一些圆圆的陶盘子,盘子上刻着挺整齐的一些图案(看下图),有学者冯时看了之后说,这些图案可能是九宫图,也就是咱们说的洛书的前身。

很关键的一点是,下面图片里的那个像“父”字和“五”字的图案,在良渚遗址、陶寺遗址还有甲骨文上都能找到一模一样的。特别是那个像“五”的图案,其实在更早的彭头山遗址就有了,而且在良渚文化和甲骨文里也都有,它后来就变成了数字里的“五”。还有那个像“父”的图案,在陶寺遗址也能看到,现在的研究人员觉得它代表的是“文”。

柳林溪遗址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至少7000年前,尽管那个时代的文明早已被岁月磨灭,但它并没有消失得无影无踪。很明显,至少洛书、文、五等元素被保留了下来,并且一直流传到今天。只不过,随着时代的演变,这些符号所代表的意义也发生了变化。(下面的图是4000多年前的陶寺遗址上的朱书,和上面的字符完全相同)

洛书这个图案,在安徽蚌埠的双墩遗址(有7300年历史)、凌家滩遗址(超过5000年历史)里都有发现,还有商代的日廷图和西汉的太一九宫式盘,它们跟柳林溪出土的圆形陶盘上的九宫图布局很像。这说明啊,洛书这个传统从7000多年前就一直流传下来了,没断过。

【二十八星宿图的传承】

“二十八星宿”就是说,古时候人们为了看天象来定时间,把黄道边上的星星分成了28块地方,这些就叫“二十八宿”。然后,他们又把7个星宿凑成一组,这样就有了东方的青龙、南方的朱雀、西方的白虎、北方的玄武,这就是古人常说的“天空四大神兽,守护四个方向”。

以前,有些西方专家以为中国的28星宿是从古印度或者巴比伦传过来的,不是咱们中国自己创造的文化。但1987年在河南濮阳西水坡发现的那个遗址,改变了大家的老看法。

西水坡遗址有四组坟墓,从南到北排列,每两个坟墓之间大概隔了25米,它们都像排队一样站在一条南北直线上。在最北边的坟墓里,墓主人的左右两边分别放着用蚌壳摆成的龙和虎(虎肚子下面的蚌壳看起来像“大火星”),而他的脚下则是由一堆蚌壳和两根腿骨拼成的北斗星图案。所以,这就好像是一幅有青龙、白虎和北斗星的图画,告诉我们28星宿这个说法是我们中国人自己想出来的,而且至少6500年前就有了。

七十年代的时候,考古学家在湖北随州挖到了一个叫“曾侯乙墓”的古墓,这是战国早期的墓。里面有个漆箱子特别吸引人,箱子中间写了个像“斗”一样的篆字,说的是北斗星,周围还围着28个星宿的名字。箱子两边,一边是龙,一边是虎,虎的那边肚子下面还有个像火的图案,代表大火星。这意思就是说,6500年前西水坡那里的星象图文化,不是没了,而是一直传下来了。

得说明一下,上文里讲的“大火星”,可不是咱们现在说的那个“火星”,它其实是心宿二,也就是天蝎座的α星。这颗星在东方黎明时露脸,标志着“春分”到了;到了夏历六月,它会出现在正南方;七月过后,就慢慢往西沉了(这就是“七月流火”的由来)。等它在西方消失,刚好就是“秋分”,它是制定历法时很重要的参考星星。

【立表测影授时的传承】

为了指导农业生产,中国古人很早就会通过观察天象来确定时间,但晚上才能看星星,那白天他们怎么知道“农时”呢?古人的办法是立根杆子看影子。

中国古代有本很重要的数学书叫《周髀算经》,“周髀”就是说“长八尺的大腿骨”,大腿骨也叫股骨,在这里当标杆用。所以,西水坡遗址里找到的那两根腿骨,应该是用来立起来测影子的标杆。换句话说,西水坡那时候的人可能已经开始用标杆来测影子了。

还有啊,股其实就是大腿骨,勾就像是投下的影子,它们两个能组成一个直角,所以叫勾股定理,看看下面的图就明白了。咱们中国的数学是从天文开始的,特别是和“髀”这个东西关系紧,所以有个书名叫《周髀算经》。所以说,历史都是一环接一环慢慢变出来的。照这个标准看西方说的历史,真让人觉得有点不靠谱。

关于中国到底啥时候开始用立表来测影子,学者们现在还有不同看法。但可以确定的是,在4000多年前的陶寺遗址里,人们肯定已经会立表测影了。

陶寺遗址里挖出来的那个观天象的地方(看下图)和木头做的彩漆尺子(上面有道道,现在人能用它来对着影子量),经科学家研究,发现它能看出20个节气,就是说,通过看影子长短就能知道是啥节气。

到了商周那时候,通过立杆测影来进行观测的考古证据和历史记录多得是,我就不再多说了。

看来,中国古代人找“耕种的好时机”不只是晚上看星星,还会在中午测日影,这两种方法能互相对照,让找出的农时更准确。而且,他们还会留意“协风”(就是春风)和用律管感受气息来判定农时。所以说,中国古代农业那么发达,靠的不是小聪明也不是碰运气,而是真本事,最重要的就是掌握了“农时”。相比之下,西方好多历史讲得不清不楚,没头没尾,却像神话故事一样。

中国古代经典《周易》里头写着:“阴阳交替,这就是天上的变化规律。人们用智慧去理解和适应这些,就是人文精神。看天上的变化,可以知道季节更替。观察人文精神,可以引导社会进步。”古人想把能用很久很久的天文知识传给后代,一直传下去,这就是“用智慧去理解和适应”。这样,慢慢就有了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

从上面的三个故事可以看出,古代有好多势力起起落落,这使得他们的一些文化(容易变的)慢慢消失了。但是,那些最好的、最稳定的想法和知识,像西水坡的天文图、柳林溪的洛书、陶寺的测日影方法,却都被留了下来。所以说,“文明不断进步但根基稳固”是中华文明的一个特点,也是它能一直传下来、没有断掉的一个原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一... 《隋唐英雄传》是一部讲述隋末唐初英雄人物事迹的作品,故事中许多英雄人物,如秦琼和程咬金,大家都非常熟...
原创 为... 一听到“日本工匠精神”,就来气。 很多人都会满怀崇敬地觉得那是一种挺值得去学习的“大和文化灵魂” 不...
滨田弥兵卫事件:日本商人降服荷... 公元1628年夏,一场突如其来的风波席卷台南大员。大批日本武装商人暴走,突袭荷兰长官彼得的官邸,将他...
原创 清... 新中国成立后,章士钊被任命为中央文史馆馆长。他一直对清朝历史颇有兴趣,因此常常会去书摊逛逛。有一天,...
原创 公... 清朝时期,皇帝为了巩固与蒙古的关系,常常通过婚姻进行外交联姻。许多皇室宗女被送往蒙古,成为蒙古贵族的...
原创 如... 庞德,原本是马腾帐下的一名部将。马腾兵败后被曹操所杀,他的部队便归马超指挥。庞德因其出众的武力,被誉...
原创 李... 太祖开疆拓土,太宗安邦定国,这种模式在历朝历代都几乎是常态。自古以来,许多开国皇帝被尊称为战神,而作...
新手福音!三国谋定天下轻松畅玩... SLG老哥们都知道,很多三国策略游戏又肝又氪,新手进去根本玩不明白,很容易就被劝退。但《三国:谋定天...
原创 他... 在清朝时期,蒙古部落和大清朝廷的关系极为密切,尤其是其中的科尔沁部与清廷的关系尤为深厚。科尔沁部与清...
原创 曾... 曾国藩是晚清时期的四大中兴大臣之一,他不仅帮助清朝政府平定了太平天国之乱,在政治和学术领域也做出了不...
专家讲文物—“仓颉篇”汉简 嘉峪关长城博物馆 扫一扫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 清代雍正御制广彩描金西洋帆船纹大碗:海贸遗珍,彩瓷华章 一、年代溯源 此碗产自清代雍正年间(公元17...
原创 清... 在古代,由于缺乏现代的高科技刑侦手段,很多案件发生后都难以侦破,许多罪犯也因此逃脱了法律的制裁。因此...
原创 历... 在漫长的历史中,有些瞬间像闪电一样转瞬即逝,而有些则成为永恒的痛,铭刻在每个人的心中。提到燕云十六州...
原创 累... 在古代,各国都有许多能征善战的大将,他们在战场上勇猛无比,征战四方,不少大将也因此死于沙场。但有些英...
原创 马... 马超在西凉被誉为神威天将军,不仅武力极为出众,而且深得羌人的尊敬。尤其是在潼关之战中,凭借过人的武艺...
播客|气候变化之下,如何让历史... 博物馆的文物,乃至分布在各处的文化遗产,都承载着很多信息,客观上记录了当时的人类如何组织起来,应对各...
原创 中... 最近,中日关系愈发紧张,局势如同紧绷的弦,一触即发。就在这敏感时刻,一些日吹和日奸却像雨后春笋般冒了...
原创 许... 曹操为了收降关羽,提出了三个条件,这就是后人所称的土山约三事。有些人误将土山理解为屯土山,但实际上屯...
原创 清... 清朝末期的中国风云变幻,英雄辈出。在这动荡的年代,盛宣怀凭借着百亿家产,一度成为当时最富有的人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