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名鼎鼎的康熙大帝,老百姓中间流传着不少他的有趣故事。但对于那些真正钻研过清朝历史的人来说,一提到康熙,他们肯定会想到他身边的贴身侍从赵昌。
赵昌从小就跟在康熙身边当贴身侍从,是康熙平日里最亲近的人。可康熙一走,赵昌的好日子就到头了。新皇帝雍正刚坐上皇位那晚,就急着把这位跟了老爸六十年的老仆人给杀了。这背后,是不是有啥不可告人的秘密呢?
赵昌,大伙都叫他德全,出生在顺治那时候。打小就被挑进宫里,陪着康熙皇帝一块儿长大,和年幼的康熙天天见面,感情特别好。那时候没有电子游戏、动画片这些玩意儿,宫里头的日子挺无聊的。所以赵昌就成了康熙的“头号小伙伴”,他俩一块读书、练书法、骑马射箭,有时候还偷偷比试谁的满语讲得最地道呢。
赵昌随着年纪一点点变大,自然而然地就从康熙的小玩伴变成了得力帮手。他当上了太监总管,负责传圣旨和管内务,能到这个位子,说明他是康熙最信任的人。听说有次康熙对洋人的火枪挺感兴趣,赵昌就赶紧找工匠,连夜赶制了一把漂漂亮亮的火枪献上,康熙一看特别高兴。他这种能猜到康熙心思的本事,简直就像现在的“知心小助手”一样。
除了这些,赵昌还当上了内务府造办处的头儿,负责皇家的东西制作。在这个位子上,他显示出了特别厉害的管理本事。宫里用的瓷器、玉器、钟表,还有皇上专用的毛笔,都是经过他仔细挑选和盯着做出来的。
赵昌身居高位,自然攒下了不少钱,据说在京城他有快六十顷的地和差不多六百间房,简直就是隐藏的“大款”。不过这些钱是怎么来的,可就经不起推敲了。但谁让他是康熙面前的红人呢,没有哪个官员敢去调查赵昌。
康熙之所以这么看重赵昌,一是因为他特别会猜皇上的心思,总能适时地给皇上想要的东西,就像那把镶了宝石的火枪,就是因为他懂皇上心思才弄来的。二是因为赵昌从小就跟在康熙身边,对康熙忠心耿耿。不管是皇上平时的生活琐事,还是国家的重要事务,他都全心全意去做,一点私心都没有。
赵昌不仅把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他还很擅长书法、画画,弹琵琶也是一绝,康熙有空的时候经常找他一起写诗对对子,还一起比试弹琴技巧呢。
赵昌不仅外交手腕高明,平时还负责和西方传教士打交道。他经常陪着康熙皇帝接见外国来宾,担任翻译和智囊的角色。听说他还能用拉丁语熟背《圣经》里的几段话,让那些碰见过他的西方传教士都赞不绝口。
因为这些好处,赵昌在康熙时期特别受重视,是皇上身边很重要的人。但谁也没想到,康熙突然去世后,这个以前很受宠的人在新皇帝即位的那天晚上就被很快地处死了。
四阿哥雍正当上皇帝可不容易,一路上全是难关,稍微出错就全盘完蛋了。康熙皇帝老的时候,对选谁当继承人犹豫不决,这让他的九个儿子为了皇位争得你死我活,这事被人们叫做“九子夺嫡”。
康熙皇帝有很多孩子,光儿子就超过二十个,能争皇位的成年皇子也有九个。这九个里面,老大胤禔本来是最有可能当皇帝的。但他太心急,老想着快点成功,还对太子有意见。康熙皇帝看重家人之间的感情,看到胤禔这样,就很不喜欢他,最后把他的爵位削了,还关了起来。
二皇子胤礽因为是皇后生的第一个儿子,所以从小就被定为皇位继承人。可康熙皇帝在位太久,胤礽当太子当得太久,压力山大,导致他行为失常。康熙对他特别失望,两次取消了他的太子身份,最后还把他关起来,直到他去世。三皇子胤祉见太子被废,挺聪明地选择不掺和皇位争夺,转而专心做学问,这样才没掉进政治的大坑里。
八阿哥胤禩,大家叫他“八贤王”,因为他待人很好,在朝廷里赢得了很多死忠粉丝。但也正因为他人缘太好,康熙皇帝对他起了戒心,最后没能让他当上皇帝。九阿哥胤禟和八阿哥关系铁得很,一起参与皇位争夺,可惜最后被雍正给杀了。
十四阿哥胤禵和十阿哥胤?,他俩以前都当过很厉害的大将军王,手握重兵,而且还都站队支持八阿哥争皇位。不过等雍正皇帝坐上龙椅后,他俩就被悄悄地关了起来,一直到死都没能出来。
说起来,四阿哥胤禛,也就是后来当上皇帝的雍正,他因为做事小心、工作努力而出名,最后成功坐上了皇位。十三阿哥胤祥呢,他一直坚定地站在雍正这边,雍正后来封他为怡亲王,让他做了很重要的帮手大臣。
在这场长时间的权力较量里,雍正得时刻小心来自四面八方的危险。他不仅要防着兄弟们当面一套背后一套的算计,还得处理好和大臣们之间那错综复杂的关系。而且,关于他到底是怎么当上皇帝的,历史上一直争议不断,以至于民间流传着很多说雍正改了康熙的遗诏,从兄弟手里抢皇位的小道消息。
碰到这些疑问和可能的危险,雍正马上用了一系列强硬狠心的手段来稳住自己的皇位。其中最让人吃惊的是,他刚坐上皇位那晚,就立刻下令收拾了赵昌。
这个太监给皇帝当了六十年跟班,知道不少皇宫里的秘密。可正因为他在宫里地位太高太特殊,雍正一当上皇帝,就觉得他是个必须除掉的威胁。
坐上皇位后,雍正很快就宣布了三大过错:
第一条过错就是他借着工作上的权利,往宫里塞了好多自己的亲戚和信得过的人,建起了自己的小圈子。
第二条说的是他跟被废的太子儿子关系好,还偷偷给废太子胤礽的儿子弘皙做了个打火石。雍正觉得这太不忠心了,这是所有罪名里最严重的一个。
最后一项罪名是偷了国库里的钱,被指控为贪污行为。
那时候,谁都能瞧出,雍正给赵昌定的那三个罪名不太站得住脚。尤其在新年初六这么个日子要了他的命,简直太不合规矩了。所以有人琢磨,雍正急着要赵昌的命,说不定是因为赵昌手里攥着他即位正不正当的把柄。
另外,赵昌和被废太子的儿子弘皙走得很近,这事儿让雍正起了疑心。在当年皇子们争皇位的风波后,谁要是跟其他皇子或者他们的后代走得太亲,都可能被看成是对新皇上宝座的不安分因素。
所以,雍正皇帝在登基的那天晚上,就立刻下令处死了赵昌。他这么做,既是为了除掉一个可能的隐患,也是想告诉朝廷和百姓,他是个行事果断、有威严的君主,让那些心里对他有想法或者不服气的人,都吓得不敢乱动。
说白了,赵昌因为动了雍正皇位的根基,这才最终惹来了杀头的大祸。
好吧,咱们聊聊老话题,雍正皇帝的皇位,到底是不是光明正大得来的呢?
说起康熙把皇位传给雍正这事儿,历史上争议可不少。有人说,康熙本来是想传位给十四阿哥胤禵的,结果雍正动手脚,把遗诏改成了传给他自己。还有人说,康熙临终前压根儿就没写什么遗诏,都是雍正和他手下的人编造出来的。
但根据一些专家的研究,这两种说法其实都不靠谱。你看,清朝那时候写字,皇子的名字前头肯定会加个“皇”字。所以说,十四阿哥的名字不可能随随便便就改成于四的。
另外,清朝的圣旨还得有个满文的对照版本,光改汉字的部分那是一点用都没有。所以说,康熙把皇位传给胤禛这事儿,根本没有铁定的证据,按照手头这些历史资料来分析,简直就是毫无根据的瞎猜罢了。
关于康熙临终前到底有没有直接说明谁是继承人,学界里其实大家心里都没个准儿。那天晚上,是隆科多把康熙的遗言告诉了胤禛,这种传位法子有点特别,也因此让后来的人们猜来猜去,议论纷纷。总而言之,康熙到底是不是真的把皇位传给了雍正,这事儿在清史研究里,到现在还是个有争议的话题。
像赵昌这样,在宫里待了很久,康熙又很信任他,还知道好多秘密的人,就算他是不小心说了点什么,都可能让其他人更加怀疑雍正当上皇帝是不是名正言顺。所以,对雍正来说,最简单也最保险的办法,就是让赵昌永远都别再开口说话。
整体来看,康熙去世、雍正当上皇帝可不是简单的传位,它是经过多年政治斗争才尘埃落定的。从太子被立又被废,反复两次,再到九个皇子争皇位,宫廷里阴谋不断,亲兄弟都翻脸不认人,皇权斗争真是残酷无情。赵昌的死,也只是这场权力斗争中一个可怜的倒霉蛋罢了。
换个说法来讲,从过往的岁月来看,雍正的雷厉风行给清朝带来了一个政治比较安定、国家较为昌盛的时期。在皇帝玩弄权术的游戏中,赵昌不过是个小角色,而雍正上位后采取的一系列强硬措施,早就表明了一个全新皇权时代的来临——不管它是仁慈也好,冷酷也罢,历史总有它自己的打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