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目前的国内外局势看,在维护国体、保存天皇制度前提下只能无条件投降!……”
1945年8月9日,一群军政要人聚集在日本皇宫的防空洞里,就日本是否接受无条件投降展开激烈的争论,外相东乡茂德满眼空洞,垂头丧气,说完上述话后便两手一摊,随即倒在了沙发上。
下午,首相铃木眼看内阁迟迟难以达成一致,最终决定上奏天皇。裕仁天皇在听到众人的争论后,独自喃喃自语道:
“这几天一直尽听有取胜的自信的话,但计划和实践并不一致。就目前的样子,要对付盟国军队,看来没有胜利的希望……”
随后,他大手一挥,无奈地说:
“此时只有作这样的决定了……”
1945年9月2日上午9时许,美国战列舰“密苏里号”上,
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和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代表日本政府在投降书上签字
,随着同盟国代表依次签字后,
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长达15年对外侵略战争终于落下帷幕,同时,第二次世界大战也以世界人民的胜利画下了句号。
疯狂进行对外侵略战争,日本社会内部的真实情况如何
1853年,美国海军率领舰队进入日本海域内,要求与日本开展经济贸易。之后,在美军的武力威逼下,双方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同时,当时日本的掌权者德川幕府也成为了日本社会中“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1863年,在国内社会的巨大压力下,幕府宣布攘夷,与美英荷法展开激战,经过4年战争,在天皇军的强势进攻下,1867年,日本全境终于实现统一。
1871年,日本派出大型使节团到访欧美国家,资本主义文化开始强势输入到日本,日本明治政府积极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通过加征税收等手段进行资本的大规模原始积累,在
“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
的口号下,日本快速崛起,并走上了资本主义的道路。
1877年,
日本成为了一个由天皇掌控政权的军国主义国家
,经济实力的飞速发展,也让其军事力量得到快速提升。日本政府先后废除了此前与西方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实现了国家主权独立,并跻身亚洲强国甚至是世界强国的行列。
这段时期的日本社会,经济、文化非常繁荣,城市街头出现了大量的餐馆、咖啡店、电影院等娱乐性为主的营业场所。可以看出,当时这个日本已经正在向现代化国家大踏步迈进,且已收到一定成效。
但是,由于日本是个资源相对匮乏的岛国,只依靠自身的资源难以匹配当时国内资本主义发展正盛的需求,在利益的驱使下,19世纪80年代末,
日本政府正式确定了以侵略朝鲜和中国为主要目的的大陆政策
。90年代中期开始,日本疯狂发动对外侵略战争。
1931年“九·一八”事变发生,日本侵略军以武力侵占中国东北,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为日本的殖民统治区,自此,日本开始了在东北长达14年的殖民统治,3000多万东北同胞饱受亡国之苦。
日本在东北建立起了伪“满洲国”,企图长期统治东北地区,1936年,为了满足自己的野心,日本再次制定计划,持续向中国境内运兵,1936年,日军三面包围北平。
1937年,
“七七事变”
爆发,日军假借士兵失踪要进城搜查为由,向北平内的中国守军发起猛烈攻击。这次事件
正式拉开了全国抗日战争的序幕
。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前,已经从我国东北地区攫取了大量的战争物资,并且,由于当时的国民党军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因此,在与日军的作战中往往采取不抵抗的方式,这也让日军的嚣张气焰更加强盛,日军在中国的土地上势如破竹,占领了大片土地。当时日本的陆军大臣杉山元甚至在向裕仁天皇汇报时,猖狂开口:
“只需要用一个月,便能解决中国事变。”
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了日本的预期。七七事变后,中共中央发出号召,呼吁
全国上下团结起来,一致抗日
,顿时获得了全国人民的积极响应,国内抗日救亡的运动达到了空前高涨,7月17日,为顺应全国人民要求抗战的声音,蒋介石正式宣布对日作战。
8月13日到11月12日,中日双方在上海进行了一场规模浩大、战斗惨烈的淞沪会战,共有100万军队先后投入战争,中方出动70万兵力。最终,淞沪会战以中国战败、上海沦陷宣告结束,但同时,中国军队也在这次战斗中向世界表明了立场,展示了绝不向日本投降的决心。更重要的是,
淞沪会战彻底粉碎了日军“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
,让日军明白了痴心妄想的真正含义。
为了抵抗日本的侵略,中国“纵使战到一兵一枪,亦绝不终止抗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悲壮的决定,整个民族决心以全面的牺牲来面对历史危机的挑战。
除了国民党军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交战外,在共产党领导的敌后战场上,日军也被拖进了无休止的“治安战”泥潭中。
在中国战场上受挫,让日本逐渐放弃了“短期内灭亡中国”的计划,并将这一计划实现的时间推迟为一年。于是,日本开始向中国战场持续增加兵力,进一步打击中国军民的抗日斗志。随着日本不断加大兵力投入,初期,中国军队确实节节败退,日本逐渐占领了越来越多的土地。
但是,中国大片土地沦陷并不意味着日本能快速获得利益回报,这些占领区不仅没能为日军提供战争所需的资源,相反,日本还要先行开展投资建设,但要想立马获得回报几乎不太可能。更何况,战争还在继续,日本不可能在占领一个地区后便停下来在这个地方开展投资建设,即便当时中国处于战争的弱势,但战争什么时候停止也不仅仅是日本说了算的。
侵华战争投入巨大,占领区又不能及时反哺日本的军事行动,于是,支持战争的压力便到了日本国内民众的身上,他们承担着越来越多的国家对外扩张所需的巨大钱财开销。除了向日本国内民众加征税收外,日军还在占领区开展心理战、宣传战,企图以这种方式加快分化中国,以获得日本想要的资源。
1938年10月,武汉会战结束,日军丧失了前期势如破竹的进攻态势,陷入了战争泥潭。与此同时,旷日持久的战争也波及到了日本国内的经济情况和社会发展,如果日本放弃战争,那就意味着此前的投入全部付之东流。
在这种情况下,日本只能选择硬着头皮上了。前线战事吃紧,日本国内的各类物资也开始短缺,甚至开始采取配给制度,省吃俭用、勒紧裤腰带过日子来支持前线的战争。但此时距离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才过去仅仅一年时间。
“1939年10月,日本政府公布《价格等统制令》,强制各种商品经营者必须按照政府规定价格销售货物。11月,全国开始对部分商品实施配给制,连衣服、稻米、木炭都配给。”
日本军队对粮食的大量需求,让日本社会难以支撑,并且,那些曾是粮食生产主力军的青壮年们几乎全部都扛起枪上了前线,导致大批耕地荒芜,没人耕种,粮食产量锐减。就这样,日本的侵华战争陷入到了一种死循环中。
1940年,日本的贫穷“急剧表面化”,人民日常生活所需的物资均需要分配才能获得,有时甚至是持有分配卡也拿不到什么。可以看出,
侵华战争所带来的消耗已经难以支撑日本社会的运转。
战争后期,日本国内甚至出现了号召民众吃虫子的声音:
“国内也应和前方的将士一样,吃虫子壮身体,坚持到底!”
而在中国战场上的日军的生活也并不好过,他们身上穿的军装就是用几块布拼成的衣服,各种军用品也开始偷工减料,质量下滑,严重影响士兵的作战水平。
日本通过几十年时间发展起来的强盛国力就这样在与中国的战争中不断衰减,以骇人的速度疯狂下降。
日本自己都认为
侵华战争是最大的国力消耗
,《大东亚补给战》一书中曾提到:
“侵华战争开始没多久,日本的基础国力就不断下降,国家计划没撑到日中战争的第三年就已经开始破产。”
日本在占领区陷入了与中国共产党的“治安战”泥潭中,而在正面战场则受到国民党军队的牵制,加之日本国内面临的困境,种种因素影响下,让日本领导层万分头疼。
从世界格局角度分析,毛主席预判: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日本战败投降,世界各方关于日本选择投降的原因说法不一,从中日双方长达14年的战争,到美国在日本的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再到苏联参战出兵东北。
美国开始向全世界疯狂“安利”原子弹的威力,甚至有不少声音提出问题,如果没有美国和苏联的出手,中国能否战胜日本?
一方面,有人认为是美国的原子弹发挥了作用,另一方面,也有人认为是苏联宣布对日作战,加剧了日本的压力。
日本做出无条件投降的原因究竟是什么,
若没有美苏出兵,中国能否打赢日本呢?
对于这个问题,伟大领袖毛主席实际上早已给出了答案,就在他所著的
《论持久战》
中。
最早提出“持久战”这一概念的是毛主席
。1935年12月27日,毛主席在瓦窑堡会议上作《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报告中首次提及了“持久战”一词:
“虽然如此,中国革命战争还是持久战,帝国主义的力量和革命发展的不平衡,规定了这个持久性。我们说,时局的特点,是新的民族革命高潮的到来,中国处在新的全国大革命的前夜,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特点。这是事实,这是一方面的事实。现在我们又说,帝国主义还是一个严重的力量,革命力量的不平衡状态是一个严重的缺点,要打倒敌人必须准备作持久战,这是现时革命形势的又一个特点。”
1936年7月,毛主席在与斯诺的交谈中再次提及“持久战”:
“中日早晚要打一仗,中日这一战,是持久的。中日之间的最后胜负,要在持久战中去解决。”
抗日战争初期,在中国国内流行两种言论:
“亡国论”和“速胜论”
。
“亡国论”的著名代表是
汪精卫
,为了给自己投降寻找借口,汪精卫等人在国内大肆散布
“再战必亡”、“如果继续开战必使人与地俱成灰烬”
……种种言论使得国内社会人心惶惶。
蒋介石
一派则是“速胜论”的代表,他们仍然对抗日战争存在一种侥幸心理,希望能快速终结与日本的战争。
这两种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错误论调在国民党内部得到了广泛传播,进而影响到全国上下团结一致对外的信心。
1938年5月26日至6月3日,鉴于国内盛行的这两种错误论调,毛主席在翻阅大量国内外军事史料和战争理论著作后,不分昼夜,废寝忘食,最后写下了著名的《论持久战》,明确指出
“亡国论是不对的,速胜论也是不对的”
:
“抗战十个月以来,一切经验都证明下述两种观点的不对:一种是中国必亡论,一种是中国速胜论。前者产生妥协倾向,后者产生轻敌倾向。他们看问题的方法都是主观的和片面的,一句话,非科学的。”
在对中日战争双方的作战特点和时代特征进行分析后,毛主席从战略全局出发,将抗日战争分为三个阶段:
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
最后,在对于
“中国会亡吗?
”和
“中国能够速胜吗?”
这两个问题上,毛主席给出了明确答复:
不会亡,最后胜利是中国的。
不能速胜,抗日战争是持久战。
此外,毛主席还提出了中国能够战胜日本帝国主义的三个条件:
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国际抗日统一战线、日本国内人民和日本殖民地人民的革命运动的兴起
。其中,
中国抗日统一战线的完成是最主要的。
可以看到,毛主席在分析中日战争时,不仅仅简单地从中日双方交战实力的角度分析,而是站在了全球战略格局的框架下,将中日战争看作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一个点来分析,最终得出了
“日本必败,中国必胜”
的结论。
1938年10月下旬,历时4个半月的武汉会战结束,日本集结了当时最大的兵力,并发挥海、陆、空绝对优势,最后拿下了武汉,但同时,日军的有生力量遭到了前所未有的打击,日本也难以再发起大规模的会战,
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保守,敌后战场逐渐成为了主战场
。
中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战场形势的变化正在如毛主席曾预料的那般发展。
深陷中国战争难以脱身是日本投降的真正原因
。
据日本方面的统计显示,
整个二战期间,日本军队在对外作战中的伤亡人数达到了史无前例的287.4万人,而仅在太平洋战争和其他亚洲战场上,日军的伤亡就达到89万人,占到总伤亡人数的1/3
。可以说,
日军的有生力量在中国战场上消耗了近乎一大半
,从局部抗日到全面抗日,中国人民的战斗一共打了14年,中国将日军死死地拖在了中国境内,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其他战场的战斗减轻了压力。
至于美苏在日本战败中起到的作用,可以从两件事中窥探一二。
1945年2月4日至2月11日,二战进入尾声,德意日法西斯败局已定之际,美、英、苏召开雅尔塔会议,会上,苏联对日宣战,5月8日,德国宣布无条件投降,欧洲战场结束,而日本虽然败局已定,但仍在负隅抵抗。
8月6日,为了加快日本投降的步伐,
美国向日本的广岛投下一枚原子弹
,8月8日,
苏联正式出兵,在乌苏里江沿岸陈兵百万挺进东北
,一时间,驻扎在中国东北的70万日本军队被苏联红军迅速突破,耗时20多天,便解放了中国东北地区,并造成67万日军伤亡,极大地促进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步伐。
期间,美国为了不被苏联压风头,同时扩大自己在亚洲的影响力,于8月9日,
再次向日本境内的长崎投下了一枚原子弹
,造成了大量平民伤亡,城市建筑被摧毁殆尽。
在日本投降的诸多因素中,美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影响因素,而苏联直接出兵则极大促进了日本在中国战场上的溃败
,但毫无疑问,
中国起到了决定性因素
。
抗日战争胜利的背后是中华民族上下一心,不顾巨大的国力差距英勇作战。
而所谓的没有美国,中国可能打不赢日本这一说法,只需看看美国在战争中通过倾销至日本的军事武器大发而战争财一事,就能知道,美国在战争中究竟扮演了什么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