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为何说揭下“伪善”的面具,刘备也是三国的一大奸雄?
文|雷爷说史
其实读过《三国演义》的人,都能感觉到其中“尊刘贬曹”的思想,其实是一种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为了迎合读者而带有的一种思想,但是有的人却美其名曰“封建正统思想”。其实早在宋代,只有有关三国的作品,全都都是以这种“尊刘贬曹”的思想为主流的。而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只是沿袭了这种写法,以满足广大民众的意愿而已,世人都说曹操是“奸雄”,而刘备是“枭雄”,但其实刘备也是三国的一大奸雄。为什么这么说呢,下面笔者就来说说我的看法。有以下几点。
伪造、夸大身份
在三国演义中,刘备无论走到哪里都时候自己是皇亲国戚,是中山靖王的后人,这一点其实是很可疑的,在历史上也曾被多次怀疑,首先南朝人裴松之就在注《三国志》的时候标出:刘备”虽出自孝景,而世数悠远,昭穆难明“,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中山靖王刘胜确实是景帝刘启之子,生于公元前165年,死于公元前113年,但是刘备确是生于公元161年,死的时候是公元223年;这其中差隔三百余年,最关键的是刘胜有120多个儿子,根本无从得知刘备到底是出于中山靖王后代的哪一支,就是说“自祖父以上世系不可考”。所以刘备到处宣称自己是“刘皇叔”,这一点有伪造皇亲国戚,皇家之后的嫌疑,想要用来强调他的蜀汉政权是“罢了”。
荆州有借无还
刘备的大本营是荆州,民间歇后语中有这么一句话——”刘备借荆州,只借不还“,已经把刘备说的很明显了。《三国演义》中的第五十二回是这样写刘备借荆州的,说在赤壁大战刚结束的时候,孔明诸葛亮一气周瑜,鲁肃正好来了并且向孔明索要荆州,但是狡猾的诸葛亮以一句”荆州乃刘表基业,其子刘琦尚在,刘备以叔辅侄,而取荆州,有何不可?“给鲁肃顶回去了,鲁肃也不傻,说非得要见过刘琦才行,诸葛亮没办法,于是就派人扶出刘琦出来见鲁肃,过了一会刘琦走了,然后鲁肃沉默了很久,后来说了一句:”公子若不在,便如何?“诸葛亮告诉他:“公子在一日,守一日;若不在,别有商议。"鲁肃说:”若公子不在,须将城池还我东吴。“从这段对话中就可以看出,诸葛亮和刘备早已经不打算归还荆州,以至于鲁肃这样厉害的角色都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怒摔阿斗
看《三国演义》印象最深的一幕就是在第四十二回里:赵云貌似在长坂坡救下阿斗,然后交给了刘备。
玄德接过,掷之于地曰:“为汝这孺子,几损我一员上将!”赵云立马感激涕零,抱起阿斗,泣拜曰:“云虽粉身碎骨,不克不及报也!”
其实放在今天,我想正常人恐怕都能看出来刘备的用心吧,这样的人怎能不称做“奸雄”。
白帝城托孤
打仗失败以后,刘备白帝城托孤,先是把诸葛亮叫进来,然后满脸辛酸泪的把诸葛亮的功劳苦劳都说了一遍,诸葛亮一听,感动痛哭流涕,这刘备的大恩大德让他瞬间觉得终身难报。刘备然后对他说:“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邦定国,终成大事,若嗣子可辅,则辅之;如其无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这是什么意思,这是典型的试探的,意思是我儿子能行,你就辅佐他。要是不行,你就上位吧。幸亏诸葛亮聪明,他要是敢说自己要上位,恐怕刘备当时就能把他杀了。况且刘备要是真想让位,直接让位就是了,为什么要提到自己的儿子呢?而且这句话一旦说出口,诸葛亮拒绝之后,就再也没有上位的机会了,这一点明代史学家李贽的看的很透彻,他对于这一幕是这样说的:”只此一语,便得孔明之魄,玄德真奸雄哉!“,就从这句话,就能看出刘备是实实在在的三国一大奸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