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95年),嬴姓赵氏,名雍,战国时期赵国第六代君主,先秦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改革家。
赵武灵王即为后,赵国面对秦、魏、中山、燕等强国的敌视,自身实力一般,难以在对外战争中获得优势,彼时赵武灵王以敢为天下先的勇气,没有故步自封,主动向胡人学习,军事上推行“胡服骑射”,赵国军力日益强盛,成为战国中后期的强国,甚至可以和秦国相抗衡。
为了进一步巩固对外战略优势,同时吸取战国历史上主君战死,随即国家发生动乱的教训,赵武灵王开创性的尝试了国家二元政治,王位禅让给其子赵王何,由赵王何主管政治,赵武灵王以主父的身份主管军事。这一尝试一定程度上激发了赵国的政治活力,赵国实力愈发强盛,隐隐有战国霸主的气象。
但赵武灵王低估了人性的弱点:在赵武灵王的领导下,赵国西退胡人,夺取了林胡、娄烦等地,并设立了云中、雁门、代郡三个行政区,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又北灭中山国,赵国实际上已经在战国称雄。彼时,赵武灵王仍处于壮年,在完成了上述壮举后,赵武灵王又有了新的抱负,此时的赵国由于没有参与中原国家的混战,实力最强,而齐、秦、韩、魏、楚由于连年的混战,此时已不是赵国的对手。赵武灵王在成为北方草原的霸主后,还要做中原的霸主。为了更好地实现这些抱负同时也是权力欲的表现,赵武灵王想要重新掌握赵国朝政、重做赵王。当时王位放弃容易,拿起难;彼时赵王何身边已经围满了以赵王何为中心的既得利益群体,他们不希望赵武灵王重掌王位。
赵武灵王为了重掌王位,用起了挑拨离间的阴谋,最终反噬自身。在赵王何做太子前,赵国的太子是公子章,赵武灵王因为喜欢赵王何的母亲废掉了公子章,重立赵王何为太子。因此公子章或多或少都对王位有一定的想法,毕竟他之前也是太子,离王位也是如此之近。赵武灵王以立公子章为代王为诱饵,挑起了公子章与赵王何的矛盾,并对公子章表现的愈发亲近。在赵武灵王立公子章为代王的提议被赵王何拒绝后,公子章想通过刺杀赵王何的方式夺取赵国的王位,因此发动了“沙丘之乱”。但是赵王何毕竟是掌握了朝政几年的赵王,身边力量远强于公子章,因此公子章兵变没有成功,反而被赵王何的力量杀死,赵武另外也被围于沙丘的主父宫,活活饿死。
作为赵国第一位称王的国君,赵武灵王毫无疑问是英明神武的,“胡服骑射”的伟大壮举也获得了巨大成功,但是在政治方面“二元政治”的改革却在一定程度上以失败告终。“沙丘之乱”的发生,不仅使赵武灵王走到了穷途末路,赵国实力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了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