遭逢乱世,所以三国人才辈出。就说蜀国的诸葛亮和魏延,一个是鼎鼎有名的大丞相,另外一个是为帝国冲锋陷阵的大将军。
自从刘备死了以后,诸葛亮秉承着刘备的遗志,兢兢业业地辅佐刘禅,蓄积国力准备北伐。然而兵虽好招,但一将难求。随着五虎将的相继去世,蜀汉几乎无大将可用,只有魏延当此重任。两人日复一日且不厌其烦的举兵北伐,就是想要再现昔日汉廷之辉煌。第一次北伐期间,魏延向诸葛亮提出子午谷奇谋,他要求诸葛亮分给他五千兵士,他将带领这五千人马穿过穿过子午谷奇袭长安城。
魏延当时是这样想的:自己率领一路出子午谷,诸葛亮率领一路出陈仓。如果自己能够在十天以内快速穿过子午谷,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到达长安城下,那么守在长安城中的夏侯楙一定会逃走。接下来自己只要派兵守住潼关,阻挡魏军的增援部队,诸葛亮那边就可以陈仓为据点,形成关门打狗把陈仓以西的魏军一举歼灭。这样,蜀汉就可以夺得整个关陇地区。
当魏延向诸葛亮提出这个设想以后,当即就遭到了诸葛亮分反对。他不同意魏延的策略,还是主张徐徐图之,这让魏延很是懊恼。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听起来这么厉害,为何却不得诸葛亮支持呢?
魏延的子午谷奇谋听起来容易,做起来是很难的。也就是说,这个策略的可行性并不高。我们且从头开始讲来。
首先,魏延想要在十天以内穿越子午谷,这就不太可能。西安事变的时候,驻守在汉中的51师也曾尝试穿越子午谷到西安解救委员长,但当军队进入子午谷四天以后就撤出来了。原因是那里的路实在崎岖难走,士兵们的行军速度根本就提不起来;这里缺少水源,吃水完全都要靠后方补给。还没等部队到西安,人马早就被敌军侦查到了。事实上,那时候张学良也已经侦查到了王耀武军队的动向,已经埋下伏兵,就等着他进来。所以,如果魏延行此计谋,最终得到的只是和王耀武同样的局面罢了。
此外,即便是魏延的五千人到了长安,那夏侯楙就真的会按照他想的那样弃城?要知道长安不管怎么说也是重镇坚城,就算五千人来攻打也不是那么容易的。
退一步讲,魏延即使占据了长安,那他也守不住。这也是诸葛亮最为担心的地方。通往长安的路并不止潼关,敌军完全可以绕过潼关,从渡口袭击魏延部队。那个时候,魏延的五千人马就会变成魏军嘴里的一块肉,无论是谁都想上去撕咬两口。魏延的五千人一旦被击溃,诸葛亮部队将会面临东西夹击的局面,蜀汉部队被消灭的可能性极大。那如此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灭国。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赌上国运的一战实在是让平日里谨小慎微的诸葛亮觉得不靠谱,故而他才不同意。当然,也不仅仅是因为诸葛亮性格使然,还是因为他的战略眼光所决定。诸葛亮和魏延不一样,魏延是将军,他思考问题主要是从战术上,怎么样取胜,怎么样排兵布阵。诸葛亮不一样,他是统帅,统帅不仅要会打仗,还要有战略眼光。子午谷奇谋的优点在于战术的运用,那可以说是相当出彩。但是从战略意义来考虑,子午谷奇谋其价值并不大,反而还会让己方陷入危险,所以诸葛亮不同意也是在情理之中了。
诸葛亮并非没有采用魏延的策略,实际上诸葛亮用了,只是他把街亭当成了长安,让马谡守在这里,而自己则清理陇右的魏军。可惜,马谡没有守住街亭,蜀军大败。这个事件很好地告诉我们,子午谷奇谋不会成功,因为占据长安能得到的只是翻版的街亭之败。
诸葛亮这只是牛刀小试,不过他已经从实践中得出了经验:子午谷的想法是不能够被实践的。诸葛亮其实从内心来讲他还有一个顾虑,那就是他始终对魏延的忠心有些猜忌。
魏延提出这个谋略就是为了跟诸葛亮要兵权,他要像韩信那样离开刘邦的管辖,自己展翅高飞。诸葛亮是谁?他断然不会让魏延脱离自己的视线,所以诸葛亮不同意也在情理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