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作为汉初三大功臣之一,他最终被除掉的原因是复杂且具有必然性的,主要归结于政治上的冲突。其中,最核心的原因便是关于分封制和复辟异姓诸侯王的问题。如果我们不深入分析秦朝灭亡后的分封制度与汉王朝统一大业之间的矛盾,很难看清刘邦与韩信之间的政治“尴尬”局面。
秦朝灭亡之前,统一了四海,但随着秦朝的倒塌,原本统一的局面破裂,各地诸侯王纷纷割据一方。在这一过程中,秦朝灭亡后的割据局面并非平静无事。事实上,刚刚通过起义推翻秦朝的六国贵族和各路起义领袖,在获得分封地后不久,因分封不公,纷纷产生了矛盾。局势再次陷入混乱,导致新的战端的爆发。这些起义领导人之间因割据利益而展开争夺,时局回到如同东周时期的分裂状态。当时的汉王刘邦,正是趁此机会,从巴蜀出发,开始与群雄展开角逐。
在当时,中央朝廷并未建立,尽管项羽自封为“霸王”,并号称统领天下,但实际上各地诸侯之间依然各自为政,根本没有形成统一的中央政权。项羽虽然拥有强大军力,在诸侯之间充当调停者的角色,但他并未能够有效地统一这些诸侯。可以说,在楚汉之争中,虽然表面上是项羽与刘邦的较量,实际上更像是两大诸侯联盟之间的较量。每个诸侯王都站在自己一方的利益上,支持项羽或刘邦成为“盟主”,并且这些盟主的号令并没有强制力,诸侯们通常根据自身的利益来选择是否执行。
当楚汉之争结束后,刘邦胜利,成为新帝。尽管他得到了项羽及其阵营的封地,但他对早期支持自己的其他诸侯王们的封赏并未改变。实际上,刘邦所称的皇帝,虽然拥有较强的政治和军事背景,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已彻底统一了整个天下。北方的燕王卢绾、南方的楚王韩信、九江王英布、彭越等异姓诸侯王,虽然名义上效忠刘邦的大汉王朝,实际上他们的权力体系与汉王朝几乎相等。这些诸侯王们拥有自己的朝廷、军队与财政,完全不受刘邦的控制,这使得刘邦的政权在政治上变得异常脆弱。
这些异姓诸侯王的存在,意味着刘邦虽然建立了汉王朝,但实际控制的范围和权力并不全面。这些诸侯王们拥有着与中央政府平行的权力体系,并且随时可能联合起来与中央发生冲突。这也是刘邦政府面临的最大政治困境。
韩信在建立汉朝的过程中立下了赫赫战功,但与萧何、张良不同,韩信早早脱离了大将军的身份,转而接受了封王的荣誉。这个身份的转变,使得韩信从一个军事领袖转变为一个地方性的诸侯,这种转变类似于今天的“国际关系”,有时甚至可以被解读为一种“叛变”。正是由于这一点,韩信与刘邦之间产生了不可调和的矛盾,因为刘邦致力于大一统的汉王朝,而韩信则依然希望继续保持诸侯王的割据局面,像东周时期那样。
相比之下,萧何和张良虽然功勋卓著,但刘邦对他们的封赏仅限于侯爵头衔,而非像韩信那样封为王。刘邦明白,封侯不会威胁到朝廷的权威,因为侯爵并没有自己的军队和财政,而封王则不同,尤其是韩信和卢绾等异姓诸侯王,他们的独立权力对汉朝构成了直接威胁。最终,刘邦选择通过白马之盟宣告:“非刘氏而王,天下共诛之”。这个声明意味着,任何不属于刘氏家族的诸侯王都会被视为潜在的叛乱者,因此,汉初的分封制最终以刘氏同姓为主导,消除了对中央政权的潜在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