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昭襄王嬴稷是秦惠文王的次子,他的地位在秦国王室中并不显赫,远不如长子那般受重视。母亲是秦惠文王的妾,身份较为低微,因此嬴稷的前途看起来并不明朗。为了确保其安全,嬴稷早年被送往燕国做质子,也就是俗称的“人质”。当时看来,秦国的王位与他几乎没有任何关系。然而,最终,秦国的王位竟然意外地落到了嬴稷头上,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一转变?
公元前307年,秦国已占领宜阳,直逼周王朝的都城。秦武王嬴荡为人刚烈,喜欢挑战和斗勇。在一次与力士孟说的比试中,嬴荡兴奋之余,与孟说一同举起了周王朝的九鼎之一——龙纹鼎。这一行为虽有象征意义,但最终却让嬴荡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在举鼎过程中,由于准备不足,龙纹鼎从嬴荡手中滑落,砸伤了他的腿。嬴荡随即失去行走能力,短短几日便因伤重去世。秦国朝政因此陷入了动荡不安,因为嬴荡没有留下继承人,这意味着秦惠文王所有的儿子都有可能继承王位。
关于秦惠文王有多少子嗣,史书记载并不详细。但可以确定的是,秦惠文王至少有五个儿子,包括嬴稷在内。除了嬴稷,还有公子壮、嬴荡等人,尽管有的儿子名声显赫,但秦国的继承问题却充满了变数。特别是公子壮虽然在国内且得到太后和王后的支持,但为何最终继位的却是嬴稷而非公子壮?
嬴荡为人刚毅且勇敢,他的母亲和王后在朝政中几乎没有话语权。嬴荡去世后,正因王后与母亲未能有效控制朝中局势,她们支持的公子壮无法顺利登上王位。嬴稷能够脱颖而出,最终获得王位,背后有一个关键人物——魏冉,宣太后的同母异父弟弟。
魏冉在秦国朝政中有着深厚的根基,他不仅是秦惠文王和秦武王时期的资深官员,而且在军中也拥有一定的势力。秦国的权力结构在商鞅变法后发生了巨大变化,宗室权力逐渐削弱,朝中的实权逐渐落入外臣之手。魏冉深谙这一点,他掌握了朝中的大权,并且凭借这一点,在继承问题上拥有最终决定权。
魏冉虽然是宣太后的弟弟,但作为亲姐的儿子,嬴稷的支持对他而言自然毫无疑问。他将嬴稷扶上王位,自己也因此收获了权力,成为了咸阳城的军务总管,展现出嬴稷和宣太后对魏冉的极大信任。
魏冉的支持并非没有代价,随着嬴稷的继位,其他王子和朝中大臣的不满情绪开始逐渐积聚。继位后的第二年,反对势力策划了联合外部诸侯的反叛行动,但消息泄露后,魏冉及时采取行动,将所有反对者消灭,最终平定了朝中的动乱。从此,秦国朝政再也没有出现过反对嬴稷继位的势力。
秦昭襄王嬴稷的继位,为秦国未来的强大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如果没有嬴稷的努力,秦始皇嬴政的登基也未必能顺利实现。嬴稷的统治时期,秦国不断征战扩土,基本每年都在战争中获胜,白起和范雎等名将也都出自他的年间。在秦昭襄王的基础上,秦始皇得以继位,推动了秦国历史的重大变革,也使得秦国最终实现了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