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尔衮曾经距离皇位仅一步之遥,然而他为何没有选择直接称帝呢?这不是因为孝庄的缘故。除了皇太极以外,多尔衮无疑是清朝另一位重要的建立者。皇太极的去世颇为突然,导致朝廷未能明确继承人。这使得八旗内部迅速掀起了一场权力斗争。在这场斗争中,多尔衮与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势均力敌。若真的进行正面冲突,多尔衮的胜算相对较大,但他最终还是选择了放弃。
多尔衮最后拥立了皇太极的第九子福临为皇帝,并与其兄弟济尔哈朗共同辅佐治理国家。而随着历史的推移,多尔衮的地位逐渐提高,清军顺利入关后,他的权势更是日益攀升。起初,他被封为叔父摄政王,继而转为皇叔父摄政王,最终成为皇父,这一系列的封爵使他的权威愈发雄厚。
毋庸置疑,多尔衮对于即位有过渴望。在成功入关后,他的声望空前高涨,掌控了朝政,这样看来,他只需废除福临,便能顺理成章地称帝。然而,他为何未能如愿呢?一些历史记载提到,此事与他的感情有关,多尔衮对福临的母亲孝庄抱有爱慕之情,似乎选择了江山而非美人。
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尽管多尔衮对孝庄有意,但他并非那种只顾儿女情长之人。他两次距离皇位极为接近,未能成功称帝的原因也并非单一。
首先,他考虑到了国家的稳定。皇太极去世后,八旗内部支持豪格称帝和支持多尔衮的人各占一半。豪格作为皇太极的长子,理应成为继承者,距离皇位只需一纸传位的诏书。不仅如此,豪格还屡次建立军功,才干出众,在皇太极登基时被封为肃亲王,地位与他的叔叔们相当。
而多尔衮则具有不容忽视的实力,除了自身的军事和文治才能,他在八旗中拥有极高的威信,并且还有两个兄弟给予支持。尽管在声望上,多尔衮稍胜一筹,但豪格能够获得一半朝臣的支持,归根究底是因为他是皇太极的亲生子,兄弟相争在历史上鲜有成功的例子。
如果两者非要一决胜负,多尔衮胜出的可能性不可小觑。然而在那个时期,清军尚未正式入关,内部局势动荡不安,崇祯皇帝尚未去世。若八旗内部发生内战,无疑会使整个清朝面临严重危机。因此,不论最后胜出的是豪格还是多尔衮,他们都将成为清朝历史上的罪人。因此,只有通过立福临的方式,才得以避免一场不必要的内斗。
其次,多尔衮的出身并未稳定其地位。在多尔衮成功入关后的种种行动中,可以看出他曾有意图登基。而且顺治皇帝也对他相当服从。然而,天下尚未完全统一,多尔衮纵然有气魄却缺乏名正言顺的理由。他希望在天下平定后,再考虑即位的事情,届时他也希望能有合适的继承人,但当时他不过拥有一名女儿。
那时,多尔衮才不到四十岁,年龄尚轻,因此并不急于称帝。然而在他39岁时,命运却给他开了一个无情的玩笑。顺治七年冬天,他外出狩猎,意外从马背上跌落,经过一个月的治疗后未能东山再起。他的皇帝梦也因此戛然而止。
多尔衮去世后,他所取得的一切成就和荣耀均被人们抹去,他在朝中的支持者纷纷被逮捕,甚至有人选择倒戈。两个月后,他的封号被剥夺,遗体被挖出,直到百余年后,他的冤屈才最终得以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