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提到盛世唐朝时,可能会首先联想到李渊、李世民、武则天和李隆基等历史人物,然而鲜有人将注意力放在唐高宗李治身上。尽管如此,李治在唐朝历史的舞台上依然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做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
从封建王朝的幸福指数来看,唐朝无疑是其中最具吸引力的时代之一,堪称我们心中最理想的黄金时代。然而,唐朝的帝王们普遍以强硬手段治理国家,且与鲜血和权谋紧密相连。无论是唐太宗李世民,还是唐玄宗李隆基,几乎都从亲戚血泊中走向权力的巅峰。就连女性帝王武则天,也曾以极端残酷的手段,改变了李唐王朝的姓氏与历史进程。
李治的在位期间,虽未像其父李世民那样锐利,却也开创了“永徽之治”的盛景。而这一时期的辉煌,离不开他的妻子武则天的辅佐。相较于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李治作为晋王深得李世民的青睐,最终被选为接班人。历史也证明,李世民的决定的确是明智的。
外界普遍认为李治是一个仁弱的帝王,甚至有言论指出他被武则天操控,成了她的傀儡。但通过深入了解这一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李治其实有着不为人知的一面。可以说,若没有李治在前期的稳定奠基,李隆基的“开元盛世”恐怕也难以达成。事实上,李治在唐朝历史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也为唐朝的繁荣做出了奠基式的贡献。
然而,李治在其治国过程中也并非一帆风顺,有一件事情让他名声大跌,那便是他为妹妹举办了盛大的葬礼。至今人们仍对这一事件感到不解,事后流传下来的原因也无非是“极其不光彩”的三字。
李治的妹妹并非著名的高阳公主,而是另一位名不见经传的女子,名叫“新城公主”。虽然她的名字并不被世人铭记,但李世民非常宠爱她,且她与哥哥李治关系甚好。此时,李治的长兄李承乾已是太子,但新城公主与哥哥的关系不禁让人觉得,她选择了一个聪明的依靠。
贞观十七年,为了安抚病重的魏征,李世民便做出了将新城公主许配给魏征之子魏叔玉的决定。正当婚事即将成行时,唐朝名将侯君集起义造反,而魏征当初提拔侯君集,因此魏征也受到了牵连。李世民最终取消了新城公主与魏叔玉的婚约。此后,李世民又在长孙皇后生日之际,打算为新城公主再寻一门亲事。长孙皇后推荐了堂弟长孙诠,而这一婚姻也得到了李世民的批准。
然而,李世民的去世让这桩婚事陷入了停滞状态,因为依照规定,皇室成员需为已故帝王守孝三年。李治继位后,尽管大哥去世,但他依然将新城公主照顾得无微不至。三年守孝期满后,长孙诠娶得新城公主,成为唐朝的驸马。
可悲的是,随着武则天的崛起,长孙家族最终遭遇了灭顶之灾,长孙无忌被设计除掉,整个家族因此遭受了重罚。长孙诠也因卷入其中,遭到处决,新城公主不但成为寡妇,还成了社会的笑柄,这一切让李治愧疚万分。李治虽然竭力为妹妹找寻新夫,却终究未能让新城公主获得真正的幸福。
李治为妹妹选中了韦正矩,并将其晋升为高官,希望通过门当户对的婚姻来补偿妹妹的失落。然而,新城公主对长孙诠的感情依然难以忘怀,尽管韦正矩对她百般呵护,但她的心中依然空荡荡的。她最终得了相思病,瘦弱不堪,卧床不起。李治得知后,每日亲自到寺庙为妹妹祈祷,然而两个月后,新城公主还是不幸去世。
看着妹妹痛苦终老,李治痛心疾首,但他依然将责任推卸给了韦正矩及其家族,决定以皇后礼下葬妹妹。他更下令处死韦正矩,并将其宗族流放。与此同时,曾侍奉新城公主的侍女们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惩罚,因为她们没有尽到照顾公主的责任。
然而,李治在表面上对这些责任人的处罚,背后其实是在自欺欺人,试图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安抚内心的愧疚。可以说,李治这一行为有些虚伪,也显得不够高明。毕竟,从某种程度上看,李治自己才是导致妹妹悲剧的元凶。新城公主虽享有皇家的荣耀,却没有真正的幸福,令人感到惋惜。她的一生在年仅三十岁时戛然而止,未能如其他女子般拥有平凡的幸福结局。
对于新城公主的三段婚姻,可以说命运极其不公。作为女性,能找到一个理想的伴侣并不容易,然而她唯一的幸福却被哥哥李治亲手毁掉,实在令人唏嘘不已。这一历史事件,也让人不禁思考,究竟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你对这段历史有什么看法,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