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代科举:考生学“死书”,出现集体“假大空”现象
迪丽瓦拉
2025-09-04 07:33:07
0

明朝是封建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高度集中的中央集权,稳步发展的社会经济,在国际上和周边附属国都有很好的邦交,被朝鲜视为儒学的圣地。在贸易上,市场经济发展迅速,茶叶、丝绸和瓷器远销海外,被欧洲各国追捧,价格可以和黄金匹敌。就是这样全面强盛的国家,后期走向了不可逆转的快速灭亡,这其中存在极大的社会问题。

科举制度被明朝沿袭且进行了单一地强化,导致明朝学子纷纷注重文章的撰写,缺乏和社会实践的联合,出现集体“假大空”的现象,这成为明朝覆灭不可回避的历史因素。

明代科举制的基本内容

1.八股文,导致考生学“死书”

八股文是明清时期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是议论文的一种文体。“此一条之后,便是礼部议定取士之法:三年一科,用《五经》《四书》八股文”。八股文取材单一,围绕“四书五经”展开,句式结构固定,平仄对仗,想要写好这样的文章需要大量的练习。文章要出彩,必须辞藻华丽,用词精炼,才能在有限的字数中让人眼前一亮。

广大考生为了在科举考试中脱颖而出,常年的学习生涯皆以写作为主,导致大部分的考生学“死书”,失去了教育原有的研究和探索精神,学习效果可谓是本末倒置,局限了学生思维的开发和扩展。

考生学习八股文的唯一目的就是科举,但考中的还是少数。没有中举的学子缺乏生存技能,又自认为与众不同,导致明朝出现很多的闲散劳动力,有点功名在身上的学生可以回家成为学校的老师,没有任何成绩的考生,就断绝了日后的就业之路,肩不能扛、手不能提,啃老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例如《红楼梦》中的贾雨村,起初在葫芦庙内借宿,只能靠写写字和地主的救济生活,日子很是艰难,除非朝中有人或是中举走向仕途,否则只能潦草一生。

2.用上十年好功夫,进个秀才不费难

在明朝对可以参加国家考试的学生有硬性规定,“科举必由学校”所出,此处的学校是指的官办学校,而非启蒙的私塾,地方学校优秀的学生可以提报到国子监读书,国子监类似于官员保送的学府,是入朝为官的直通车,国子监生皆可直接被朝廷选授官职。

入学国子监有几个方式:第一,岁贡,是地方学校选送学生入学;第二,选贡,有国子监挑选优秀学生入学;第三,优供,是国子监的二次选拔;第四,副贡,是将在各省乡试中成绩优异,但未能中选的落榜生选入国子监的方式。

国子监是明代科举制度的辅助选官形式,是在科举制度的基础上,增设选拔官员的学校。国子监是明朝学生非常向往的学府,可以帮助学生一步登天,所以,更加激励学生们对八股文的学习,考生们都希望通过自己的文章,打动评委,打动国子监,从而进入仕途。这也就为明朝朝廷的派系提供了基础,国子监学生为一派,科考中选的学生为另一派,间接导致了明朝朝廷官员的“拉帮结派”。

官办学校一般的人家很难进入,大多数学子都是在私塾中接受教育,私塾收生标准是“适龄”皆可。儿童时期,私塾可以进行启蒙教育,以识字为主要目的;青少年时期可以开展读书教育和写作教育,在八股文的写作上开启全面的教导。前两年以背诵“四书五经”为主,三至五年开始传授八股文的写作方法,五至八年学生就可以参加科举考试了。

但各省考中秀才、举人和进士的情况不同,所有学生们就开启了八至十年的温书阶段,“用上十年好功夫,进个秀才不费难”,一般考上秀才需要十年的时间。在明朝人一生最好的学习时间都用在了学习八股文上,没有任何的实用价值,十年苦读最好的结果只是中了一个秀才,秀才是不能当官的,还得参加乡试成为举人,参加会试成为贡士,再参加殿试成为进士才能得到官职。

科举制度发展到末期,严重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慨叹“百无一用是书生”。

3.科举考试的流程制度

“设科取士为致治之本”,明朝的科举考试分为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三年有两次考试的机会,历经“秀才”、“举人”、“贡士”三个阶段后才能到殿试。殿试由皇帝亲自主审,考中者称之为“进士”,前三名是我们熟知的“状元”、“榜眼”和“探花”。

洪武年间,考生考到进士的平均年龄为32.34岁。万历年间的《登科录》记载,考生考到进士的平均年龄增长到34岁,有一位名叫李登的进士,考中时已经44岁。据统计,明朝人的平均寿命在45岁左右,真可谓是用生命在读书和考试。可见这种取士制度十分浪费人力,降低了生产力的发展。

从明朝科举制度的流程上,我们可以看到等级选拔之多。学子从小开始学习,10年所成不过一个秀才,秀才是没有任何生存能力的,只能靠家里的救济。常年在家学习,在通过3年一个周期的乡试、会试和殿试才能入朝为官,一年不中,下一次机会就是3年之后。很多考生在入朝为官之时,已经过了年富力强的时间,开始步入衰老。

学生们在最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价值的时候,终日待在家里“之乎者也”,成为社会劳动力的编外人员,这增加了全年的负担。是明朝政府不合理规划人才发展的体现。

对明朝科举制度的思考

1.积极意义

明朝的科举制,极大的局限学生的思想,引导知识分子注重写作,而非对历史和技术的探索,使得学生们的思绪木讷,思维方式非常局限。虽然这种教育方式,对人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消极的影响,但却帮助明朝朝廷加强了中央思想集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能够推翻旧王朝,就是在获取儒生助力的基础上。明朝建国3年,就在洪武三年时,朱元璋召开的明朝第一次科举,规定:“中外文臣皆由科举而进,非科举者勿得与官”,但不久他又废止了。

这里面有很多原因,官方说法:朱元璋认为科举考试并不能帮助朝廷选拔真正有才能的官员,这说明在明朝初期,统治阶级就已经意识到科举制的弊端。但10年后,朱元璋又重开科举,一部分原因是科举可以有效的控制读书人的思想,掌握社会舆论和知识的导向,从而加强了朝廷的统治,促使了明朝官员“愚忠”的名声。

2.古板和木讷的知识分子

明代科举制是科举制衰落的时期,这里的衰落不是指科举制的消亡,而是指明代科举制的消极意义大于积极意义。明代的科举制又称为八股取士,八股文是科举的唯一考试内容,除了可以检验考生的背诵能力和写作能力,基本失去了实用价值。抛弃了中华一千年中国的优秀经验和学问,直接导致了明朝科技和文化的倒退。

封建末期中国的知识分子一心扑在奴隶制度末期的学问上,非常脱离社会的实际需要,除了加强人民道德和国家的统治,没有任何的实际用处。精力旺盛的年轻人将全部精力放到文章的练习中去,完全失去劳动价值,和社会脱节,在学习的过程中又缺乏对历史、知识的思考、研究和探索,导致明朝知识分子都很古板和木讷,行事教条。全民缺乏基本的创新和探索精神,如同“八股文”一般,失去发展的力量和活力,最终沦为思想闭塞、知识体系单一的废材,阻挡了中国人民进步的步伐。

3.经验的总结

回顾明朝的兴旺,总结分析明朝科举制度的利弊,让我们警醒,良好的考试可以帮助学生扩展知识领域和思考能力,为社会和国家提供优秀的人才。不好的考试,会封闭学生的思维能力,阻碍人类文明的进程,最终使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甚至是对一个文明造成致命的打击。

科举制萌芽于汉朝,在唐朝被固定下来,是适应封建阶级初期“公平取仕”要求的。在此之间,中国一直采取的是“举贤”的取仕方式,大大限制了人才录用,虽然对于统治阶级的集权有有效的作用,却阻碍了社会和文明的发展。

到了明朝,科举制度的弊端基本显露,朱元璋在位期间就废除过科举制,认为科举制度不能为国家选拔有用的人才。统治阶级在认识到这个问题之后,没有开展大规模的取仕改革,而是追求奴隶制时期的“文化祖制”,更加导致了科举制的落后性,这是由统治阶级对于社会发展需求反应薄弱造成的。

总结

明朝是强大的,是丰富多彩的,同时又带着很多的偏执情感。明朝追求社会的稳定,在教育和考试上得到体现,但这些“稳定”的科举措施麻痹了国民的思想,延缓了文明的发展,在自我局限的情况下实现社会的稳定。这种稳定存在太多的不可控因素,虽然内部稳定,但很脆弱。如果有外部力量侵入,就会崩溃粉碎得一塌糊涂。

明朝末期,女真人的侵入瞬间让明朝廷乱了阵脚。清朝沿用明朝科举制度,间接导致了中西方文化的巨大落差,最终“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朝沦为半殖民半封建国家。明朝科举制度消极意义太过巨大,阻碍了人民对自然科学的学习,阻挡了文化进一步发展,封闭了国人的思想,断绝了创新的意识。明朝科举制度是失败的,我们要引以为戒。

参考文献:

《儒林外史》

《七言杂字》

《杂感》

《明太祖之训》

《明史》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原创 杜... 随着国民党的败退,许多国民党高官和将士纷纷远赴台湾,造成了大量家庭的骨肉分离。在这其中,有一位女性的...
宋朝经济如此发达,为何还会发生... 一提到大宋王朝,很多人都油然而生一种骄傲感,为啥?因为不少专家研究后表明,宋朝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的国...
原创 唐... 唐玄宗李隆基,年仅二十五岁就做了皇帝,他的人生不可为不风光。然而,或许是命运的捉弄,在人生的最后六年...
让人一言难尽的北魏孝文帝迁都洛... 国都,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不论是选定它还是搬走它,那可都是影响整个国家的大事,得小心再小心。所以说...
原创 帮...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已经走过了七十多年风雨历程。我们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了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
原创 原... 至于成吉思汗的个人信息,我们无需过多的语言去赘述,有太多的资料记载这位“万王之王”的生平,我们今天探...
原创 隋... 隋朝历经两代就灭亡了,后世在分析隋朝灭亡的原因时总少不了隋炀帝三征高句丽。大业八年,隋朝大军惨败,大...
原创 麒... 麒麟在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神兽”,活在上古的神话当中,与“龙”、“凤”、“龟”合在一起称为“四灵”,...
原创 妻... 在现代社会当中,长相丑陋的女子在婚姻市场上是很难嫁得如意郎君的,但是在古代社会有很多丑女,她们的丈夫...
原创 姜... 在三国时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句古老的格言体现了历史的不断更替和发展。在这一时期,...
原创 功... 资治通鉴 周纪一周安王十五年(公元前387年) 过了很久,魏国国相公叔娶公主而忌害吴起。他的仆人献计...
韩国笑话,一本正经和中国比军事... 想象一下,韩国人一本正经地坐下来,跟中国比谁的军队更牛,结果数据一摆出来,脸都绿了。这就像一只小虾米...
原创 清... 1912年溥仪退位之后,清朝灭亡。溥仪并不甘心江山败落在自己的手中,于是他开启了恢复清朝的计划,可是...
原创 刘... 关于刘禅的故事,很多人总是将他视作“扶不起的阿斗”,这使得他在人们心中的形象并不高。作为三国时期蜀汉...
原创 基... 叶姓起源于芈姓,最初是以封邑为氏,族中的始祖为叶公沈诸梁,远祖追溯至上古的颛顼帝。叶姓的尊贵起源使得...
原创 祖... 古代人并不像现代拥有防火防水的保险箱,古人若是有值钱的东西会想办法将其隐藏起来。由于世事变化无常,有...
“五花八门”,指的是哪五花、哪... 大家常说"这世道真是五花八门",可您知道这词儿背后藏着多少门道吗? 今天咱们就来扒一扒这个成语的"前...
原创 此... 提起张灵甫,很多人对他率领74师在孟良崮全军覆没的历史事件都比较熟悉。但很多人不知道,其实74师的前...
原创 秦... 文|飞鱼说史 当时间划过战国的天空,西方落日的余晖产生的热量渐渐压倒了东方刚刚升起的太阳,就好似盛夏...
原创 古... 众所周知,古代日本大多数时候都是中国的藩属国,它的古代文化也多学自中国,按理说,一日为师终生为父,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