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都,是一个国家的重中之重,不论是选定它还是搬走它,那可都是影响整个国家的大事,得小心再小心。所以说,古往今来真正搬过国都的情况几乎没有。像周平王搬到洛阳,那是因为他在关中地区已经管不住了;隋炀帝呢,想在洛阳再建个都城,结果就成了有两个都城;还有朱棣,他搬到北平,是因为那里是他的老地方,而南京对他来说太不安全了……
不过,北魏时期有个挺有拼劲的小伙子,名叫拓跋宏,大家都知道他是北魏的孝文帝。这哥们儿胆子大,啥都敢尝试。为啥他这么豁得出去呢?主要是因为北魏那时以平城为中心的社会阶层已经僵得跟石头一样了。他刚从他奶奶冯太后那儿接了班,当上皇帝,但实际上自己能说了算的事儿没几个。所以啊,他琢磨着换个新地界,重新开张,自己搭班子唱新戏。
因此,冯太后走后,孝文帝硬是挺过了三年的装模作样和铺路搭桥。第一步,他天天哭着祭拜奶奶,好像自己是奶奶的头号粉丝,希望大家也把他奶奶当偶像,然后顺便也崇拜他;第二步,他开始动上层的主意,给老爸的政治地位加码,还重新整了一套精神信仰的规矩,就像是要立新规矩一样;第三步,他动了爵位制度的奶酪,把爵位和权力分开来,说白了就是削弱那些靠军功起家的势力,好让自己对军权抓得更牢,影响更大。
等那三计用完以后,孝文帝心里头那股子急切劲儿就更憋不住了。平城啊,就像个又深又固的牢笼,待在里头憋屈得很。我都憋屈二十多年了,这回可得好好释放释放自己。我得把这烦人的枷锁给砸了,去追寻那片自由的天地……要去哪儿找呢?其实早给你们透露了,就是燕子避寒的地儿——南方。
可是,孝文帝心里的这些真实想法能直白地讲出来吗?当然不能!就好比你在家觉得不自在,总不能因此就说要离家出走,哦不,更准确地说,是硬要搬出去住吧!
那该咋整?干脆就来个迂回战术,先把事儿给办了吧!公元493年六月,孝文帝说要为国家干出一番大事业,打算去攻打齐国。但他心里真正的打算,其实是想把都城迁到洛阳。
魏王觉得平城天气太冷,六月里还下雪,风沙又大,就打算把都城搬到洛阳去。可他怕大臣们不同意,就商量着要去攻打齐国,想用这事儿来逼大家同意迁都。
开始搞个大工程得按照一定的程序来,首先得有个站得住脚的项目理由,还得有份靠谱的可行性研究。于是,太常卿王谌就求神问卜,结果得到了个“革卦”,就跟商汤、周武王改朝换代的那个卦象一样。这可是大吉大利的兆头,说明咱们孝文帝的这个决定真是明智,顺应了天意。
在明堂的左边屋子斋戒后,皇帝让太常卿王谌占卜了一下,结果是《革》卦。皇帝说:商汤和周武王改朝换代,是顺应天意和民心的。还有比这更吉利的事吗!
不过,大臣们心里都明白,你这是在糊弄谁呢?我们早就不再把你当成小孩子看待了,你怎么反倒把我们当成傻子一样哄骗呢?于是,大家都选择沉默不语。孝文帝啊,你就自己乐呵去吧,我们可不会随声附和。
要是这尴尬场面一直持续,孝文帝可就难堪了。这时,孝文帝的叔叔任城王拓跋澄站了出来,他从算卦的角度来缓解气氛,说:“‘革卦’确实是变革的意思,但变革得既得老天眷顾,又得百姓支持。之前那两位大佬是为了争天下才去革命的,可你现在已经是天下之主了,再带着兄弟们去前线拼命就不太合适了。所以,这卦对商汤和周武王来说是大吉大利,但对你却不是。”
澄进言说:“《易经》里说,革就是改变的意思。如果想要顺应天意和民心,改变君臣的命运,那商汤和周武王这么做就是吉利的。陛下您家族世世代代统治天下,已经很久了。现在说要占卜出征,那也只是可以讨伐叛逆,不能说是在进行朝代更替。这个卦象不是给君主用的,不能完全说是吉利。”
说实话,拓跋澄的这番劝告真的挺有分量的。你去年刚把大家的爵位给削了,大家心里头都不痛快。现在啊,你最该做的就是待在平城,把自己的位子坐稳,统治基础打牢,怎么能想着去南边打仗呢?你这辈子都没上过战场,也就去年才开始管点军事,你真能管好全军吗?你得罪了那么多朝廷大官,难道就没人想把你拉下马?你要是走了,平城怎么办?特别是要是仗打输了,有人趁机对付你,你怎么办?这一路好几千里远,就是想回来救急都来不及啊……总而言之,孝文帝,你要是一走,平城指定得乱套。
可是,孝文帝已经兴奋过头,哪里能察觉到这背后的弯弯绕绕,反倒觉得皇叔是在成心跟他过不去。于是,他一改往日的温和,对着皇叔就发起火来:“大人行事如虎添翼,怎会不吉利呢?”
皇帝大声说道:“古人繇说过,大人物行事就像猛虎一样变化莫测。这怎么能说是不吉利呢!”
拓跋澄瞧这孩子还不开窍,便又劝他说:你如今已是条龙了,还提什么变成老虎的事儿呢?
澄说:皇上您登基已经很久了,哪能还跟刚起势的老虎一样变化无常呢。
孝文帝理论上说不过拓跋澄,便开始用情绪激动地压制他,声称这个国家他说了算,拓跋澄这是在拖大家的后腿,不让大家一起往前奔。
高祖突然变了脸色,大声说:这国家是我的国家,任城你怎么想阻止大家呢!
拓跋澄反驳说:这国家虽然归你管,但我也是朝廷的重臣,哪能看到危险而不提醒你呢!
澄说:国家的安危我当然知道是陛下关心的大事,但我也是国家的一份子,参与商议,斗胆说出我的真心话。
孝文帝见场面难以镇住,便决定先把问题放一放,让大家有什么不满都尽管讲出来。
高祖下定决心一定要这么做,对澄的回答很不满意。过了好一会儿,他才释怀,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最终,大家各自带着不满离开了。
回到皇宫,孝文帝立刻把拓跋澄叫来,悄悄地跟他说,刚才在朝堂上发脾气,可不是因为他,而是怕那些心怀不轨的人捣乱,希望拓跋澄能懂他的心意。
回到宫里后,皇帝把澄叫来,先开口对他说:“之前咱们聊到的《革卦》,现在我想再和你聊聊。关于明堂那件事的怒火,我其实是怕大家议论纷纷,影响了我的大计划,所以才故意对文武百官发脾气、摆脸色。希望你能明白我的心思。”
接着,他把身边的人都支开,开始推心置腹地讲,说出自己真正的打算是要往南搬都城,并且要完全变成汉人那样。他还问拓跋澄是怎么想的。
我避开别人,跟澄说:今天这事儿,确实不容易。但咱国家是从北方起来的,后来搬到了平城;这儿适合打仗,不适合搞文化治理。现在想要改变风气和习俗,真的挺难,我打算借这个机会搬到中原去,你觉得咋样?
拓跋澄说,我还以为您真要出兵打仗呢,结果是打算搬到洛阳去呀,搬去洛阳可是件好事啊!周朝和汉朝可都是在洛阳繁荣起来的呢。
澄说:皇上您想在中原定居,来治理天下,这正是周朝和汉朝兴盛的原因啊。
孝文帝又问道:不过那些北方人不想离开老家,怕他们会闹事,这可怎么办呢?
皇上问:北方人喜欢留恋旧地,肯定会感到惊慌不安,这可怎么办才好?
拓跋澄说,你就按自己的想法去做,那些普通人不用顾虑,他们掀不起什么风浪的。
澄说:这事儿太不寻常了,不是普通人能办到的。皇上您自己拿主意就好,他们又能怎么样呢!
有了皇叔拓跋澄的力挺,孝文帝心里乐开了花,直说拓跋澄就像是他的智囊张良一样。
孝文帝在六月初七那天,因为有了皇室成员的支持,就决定在黄河上建座大桥,好让大军能顺利南下。到了六月二十八,孝文帝又搞了个军事演习,还指派尚书李冲去挑选将领。七月初十,北魏全国进入战备状态,说要攻打南方。哎,可真是把我急坏了。
八月,孝文帝让自己的亲弟弟拓跋羽带着令牌去六镇慰问,并调集那儿的精锐骑兵。说白了,就是抽时间去安抚一下,免得边防军队出乱子。
魏王派广陵王羽担任安抚大使,带着皇上的旨意去慰问六个边镇,并征调那里的精锐骑兵。
493年8月11日,孝文帝亲自带着二十多万步兵和骑兵(虽然有人说有上百万,但那个数字不太靠谱)一路往南走,北魏从此告别了平城时代。
我离开这地方十七年了,当时带着二十万大军,却从没走出过京城附近,这是人多势众的结果,而非上天赐予的好时机。
从398年到493年,这差不多一百年的时间,大同盆地这块不算大也不太富饶的地方,作为北魏的首都周围区域,很好地尽了自己的职责。它协助北魏镇住了河北,掌控了北方边境,平定了关东,还席卷了西北地区。这让北魏成功地从“靠武力建国”发展并稳定了下来。但平城也有个问题,就是大同盆地虽然被太行山隔开与河北相望,却又与北境相连,这样的地理位置阻碍了北魏的胡人和汉人之间的深入融合。
因此,孝文帝选择洛阳作为新都城,从大局上看挺明智的!但话说回来,明智的大方向就一定能带来好结果吗?那可不一定!要是缺少了恰当的行动方案来配合,好方向也可能搞砸的。
孝文帝的战术有啥不妥或隐患呢?说白了就是“太心急”。这小家伙跟着皇奶奶冯太后学了那么多年,但似乎还没学到家。你得学学你皇奶奶那火候掌握的本事,知道啥时候该大火快炒,啥时候该小火慢炖,得会分辨和控制啊!不能啥菜都用大火、多油,一股脑儿地炸了就完事儿。想当年,你皇奶奶推行“均田制”和“三长制”,可是花了9年时间一步步精心策划的,那手段真是得心应手。你才坐上皇位没多久,之前还对代人集团下了狠手,怎么可能这么快就搞定和平迁都的事儿呢?
孝文帝心里应该很清楚,“迁都”这事儿会让政治利益大变样。要不,他也不会在和拓跋澄商量时说:“要改变风气和习俗,真的不容易啊。”可他心里明白会有很大阻碍,为啥还急着要推进呢?
关键就是心态,心态很重要,心态很重要。换个说法还是:脾气、脾气、脾气。
孝文帝有啥毛病呢?他跟汉武帝年轻时候挺像的,长期被奶奶管得死死的,就像被无形的枷锁困住,心里头对自由那叫一个向往啊。要是被啥东西压太久,一旦放手,就很容易在这方面玩得太过,不管是钱还是权都一样。这家伙整天做梦都想快点逃离奶奶的掌控,感觉自己都快憋出内伤了。
这时候,有人或许会疑惑,冯太后不是都走了吗?孝文帝心里那道坎儿,按理说也该过去了吧!但咱们得琢磨琢磨,冯太后在平城掌权25年呢,平城的角角落落、里里外外,哪个没沾上冯家的影子?孝文帝啊,你真能这么快就让大伙儿心服口服?有的公司换个老板,啥事儿没有;可有的公司,换老板就跟换血似的,得慢慢来。冯太后人虽没了,但她的影响还在,好多人心里都惦记着她呢。为啥?因为她值得人们这么记着她。
因此,咱们再瞧瞧孝文帝为冯太后哭了好几百天的那个场面,这既是他的一个机灵做法,也是没办法的办法。
其实孝文帝要是按常理出牌,三年都挺过来了,那就再坚持三年嘛,毕竟时间能解决不少问题。你得学学汉文帝那套,别效仿汉武帝,因为你的命运剧本没汉武帝那么顺,演不出他那样的精彩大戏。
孝文帝觉得自己再也忍不住了,要想真正说了算,痛痛快快地施展手脚,就必须离开这个“权力的牢笼”。我得赶紧从爸妈家搬出去,住进自己买的那套新房,去过自由自在的日子。
我总是说,年轻人有想法挺好的,但也得时常告诉他们,有想法的同时,每一步都得走得稳稳当当,别急躁,一步一个脚印,想好了再行动,每个环节都得连得上。这不仅仅是因为太心急往往会坏事,更糟糕的是,年轻人这种急着成功的心理,很容易让那些狡猾的老手给利用了,甚至给他们挖坑。就拿孝文帝来说,你们知道谁是最后害了他的人吗?就是他皇奶奶冯太后的一个情郎,大帅哥李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