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景初三年正月初一日(公元239年1月22日),魏明帝曹叡即将走到人生的尽头,他急忙召见太尉司马懿,交代后事,立年仅八岁的养子曹芳为皇太子,并任命大将军曹爽与太尉司马懿共同辅政,一切安排妥当后,当天30岁的魏明帝曹叡驾崩了。
其实司马懿已不是第一次作为托孤大臣了,早在十三年前,魏文帝曹丕驾崩前就留有遗诏,让曹真、司马懿、陈群、曹休共同辅政。
现在魏明帝曹叡临终前再次让司马懿成为托孤辅政大臣,可见司马懿在大魏朝堂上的重要性。
至于曹爽,他是曹真的长子,其实曹真本不姓曹,曹真的父亲叫秦邵,曾经救过曹操的命,秦邵死后,曹操就将曹真收为养子,改姓了曹,所以曹爽是曹家不是宗室的宗室。
魏明帝曹叡可能也是出于担心司马懿专权,对幼帝不利,于是才在辅政大臣里安排了曹家人,但是当年曹丕当皇帝时,对宗室进行了严厉打击,使得曹家宗室实力日渐衰微,当年与曹操和曹丕打天下的老将军们病的病,死的死,所以无奈之下,曹叡只能选中了曹爽为辅政大臣,希望他能与司马懿相互钳制,共辅幼主。
可事实证明,曹叡选错了人。
曹芳即位后,尊魏明帝曹叡的皇后郭氏为皇太后,改年号为正始。
曹爽身为官二代,根本瞧不上司马懿,二人政见经常不一致,导致双方之间矛盾颇深。
曹爽在辅政期间,与何晏、邓飏、李胜、丁谧等人交往密切,为了能提高自己的威望,曹爽在不顾司马懿的反对下,向蜀汉发起进攻,结果在付出重大伤亡的情况下,只得撤军。后来在阻击东吴进攻的战争中,曹爽也是指挥不当,给魏国造成很大的损失。
曹爽不仅在军事上失败,对于郭太后的处置也不当,他让郭太后搬到永宁宫去住,以便断绝太后与皇帝的来往,还把宫中禁军的将领换成了自己的弟弟曹羲和表弟夏侯玄,等于是把郭太后监视了起来,这使得郭太后对曹爽也愈加不满。
但正直让曹爽失去人心的是,他对大魏的政治制度进行了一场改革,史称“
正始改制
”。
“正始改制”的内容主要有三项,一是改变“九品中正制”的选官制度,不能让官员的选任掌握在这些世家大族手中,官员的人事权必须收归中央朝廷。二是撤销郡,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以此裁撤冗员,提高行政效率。三是简化服饰排场,讲求简朴。
从国家层面来说,“正始改制”没有问题,这些内容对于国家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也是必须的,但曹爽只看到了制度改革好的一面,没有看到制度改革的另一面,改制打击了曹魏政权存在基础——世家大族。
曹魏之所以坐稳江山,那是因为有世家大族的支持,但世家大族们也不是白支持的,你得给他们回报,这个回报就是“九品中正制”,天下人才的品评、等级的划分全掌握在这些世家大族的中正们手中,最终形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可以保证这些世家大族可以世代为官,从而永远成为望族。
但曹爽现在要将人事权收归朝廷,这是对世家大族利益最大的打击,取消郡一级的建制,等于把天下所有的郡一级的中正都消灭了,所谓的那些“郡望”家族也就没有了,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服饰排场,是这些世家大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基础,如果连这个也取消了,那这些大族就什么都没有了。
曹爽急功近利的改制,失去了帝国的统治基础,他注定被天下世族所抛弃,世族们必须重新寻找代理人,这个人就是司马懿。
可是此时的司马懿与曹爽的矛盾不断加深,政治上不断地受到曹爽的打压,曹爽提升司马懿为太傅,明升暗降,等于剥夺了司马懿的一切权力,成了个空架子,自从曹操时期开始就混官场的司马懿当然清楚现在自己的处境,此时曹爽势头正盛,应避其锋芒,于是以年龄大了,身体也不行了,主动提出要退休回家颐养天年。
朝堂上最大的政敌要退休,这真是天大的好消息,曹爽终于可以松口气了,终于没有人和自己唱反调了。
可是这个老狐狸司马懿是真心想要退休,还是装病另有企图,曹爽不放心,于是派即将外放荆州的李胜以看望司马懿为由,去探探司马懿的虚实,看看这个老家伙是真病还是装病。
李胜来到司马懿府上,接下来就是司马懿堪称影帝级别的表演。
两个侍女抚着司马懿颤颤巍巍地来见李胜,司马懿躺在那,似乎连说话都费劲,用手指了指自己的嘴巴,一旁侍女立马明白,司马懿这是要吃东西,敢紧端起一碗粥,司马懿这时也没有力气拿碗了,侍女端着碗,司马懿吃力地喝了一口,没想到粥顺着嘴角流了胸前到处都是。
看到这一幕的李胜也不胜感慨,没想到当年位及人臣的司马懿如今尽成了这个样子,此时司马懿开口说到:“老夫年老体弱,也没几天活的了,你这回外放并州,那里地处边境,平日里要加强戒备,以防胡族入侵,你这一去恐怕以后是没机会再相见了,我百年之后,犬子司马师和司马昭到时还请老弟多加照顾。”李胜听了司马懿这前后不着调的话,感到奇怪,看来司马懿真的是老糊涂了,李胜说道:“在下不是去并州,而是去荆州。”司马懿说:“啊!是荆州啊,唉,年纪大了,搞不清了,还以为是并州呢,那你可得好好干啊!”
李胜立马将与司马懿的会面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曹爽,这下曹爽才彻底放心了,司马懿这个黄土都埋到脖子的人,已经不足为虑了。
司马懿靠着他的精湛演技,骗过了曹爽,可是司马懿背地里却让司马师悄悄地豢养了三千死士,耐心地等待着给予曹爽致命一击的机会。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机会来了。
这年正月,曹爽带着兄弟亲信、文武百官陪同皇帝曹芳前往高平陵,给魏明帝曹叡扫墓,曹爽带走了洛阳城中大量的军队随从护驾,使得洛阳城兵力空虚。
曹爽前脚刚走,司马懿病就好了,背不疼了,腰不酸了,腿脚也灵活了,司马懿一身戎装,意气风发。
司马懿“活”过来的消息迅速传开,曹爽在洛阳的手下也发现了京城的异动,于是率领人马要和司马懿干仗,就在双方剑拔弩张之时,司马懿声称是奉太后之命,进宫商量国事,任何人不得阻拦,于是众人放下武器,眼睁睁地看着司马懿进了皇宫。
司马懿见到了郭太后,痛陈曹爽种种专权弄国,独揽朝政的不法行为,请求废除曹爽。
郭太后也十分痛恨曹爽,曹爽不仅将自己如同犯人一样关在这永宁宫,还将宫中禁军换成他曹爽的人,至于司马懿,郭太后的两个侄子都娶了司马懿两个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的女儿,论起来司马懿和郭太后还有点亲家关系,所以郭太后十分支持司马懿,颁下懿旨,让司马懿讨伐曹爽,并下令关闭洛阳各个城门。
有了太后的懿旨在手,司马懿的兵变就有了正当性了,由原本的叛乱兵变,成了清君侧了。
另一边,司马师豢养的三千死士派上用场了,他们直奔洛阳武库,与丁谧率领的士兵交上了火,丁谧死守武库,正在这时,太后懿旨赶到,命令丁谧放弃抵抗,交出武库,众人听到懿旨后,立马就没了底气,丁谧只能投降,司马师顺利地拿到了武器装备。
这下司马懿信心十足,下令免去曹爽的大将之职,改由高柔担任,此时的中护军也在司马师的控制之下。
至此整个洛阳城都在司马懿的掌控之中。
由于事发突然,很多在洛阳城中曹爽的人根本来不及组织有效地抵抗,有门路地都在想办法逃出城去。大司农桓范就逃出了洛阳投奔曹爽。
司马懿派出军队守住洛河桥,并派人向曹爽宣布了太后的懿旨。
曹爽听完懿旨,立马傻眼了,司马懿不是快咽气了吗,怎么突然把整个洛阳城都控制住了,想不通,实在想不通。
事已至此,想不通也没办法,现在摆在曹爽面前的是如何应对此等危局。
其实局面并没有完全失控,司马懿只有洛阳这一座孤城,而且兵力有限,大量的兵力都被曹爽带在身边了,而且皇帝曹芳也在自己手上,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再加掌管天下钱粮的大司农桓范也在身边,调动天下兵马勤王,就算司马懿再如何厉害,也是无计可施。
但这位曹将军不知是怎么了,脑子哪个筋搭错了,竟然幻想着自己与司马懿毕竟同事一场,双方只是政见不同,还远没有到你死我活的地步,所以决定要与司马懿和谈。
曹爽这个官二代,对政治斗争的残酷性完全缺乏认识,政治斗争的血腥远超其它任何斗争,不弄死对手是绝不罢休的。
曹爽派出的谈判使者从司马懿那得到了好消息,说是司马懿承诺,只要曹爽承认罪行,放下武器自首,最多也就是免官而已,仍可保一生衣食无忧。
曹爽周围的人得知大将军要投降,都劝说曹爽,这是司马懿的计谋,千万不要上当,但曹爽就是一根筋,认了死理了,他觉得自己之前能放司马懿一马,那司马懿也会放自己一马,官位权力,不要也罢,只要能做个富家翁就行了。
于是曹爽交出了大将军印,并护送着皇帝曹芳回到了洛阳。
此时的司马懿再一次在曹爽面前施展了精湛的演技。
司马懿亲自热情地接待了曹爽一行回到京城,并安排曹爽回到府邸,但却让司马师负责保护曹爽的安全,实则是监视曹爽。
几天之后,司马懿突然下手,以曹爽等人意图谋反,将曹爽及其党羽何晏、丁谧、邓飏、李胜、桓范等人,灭了三族,曹爽一党被彻底清除出朝堂。
这就是史称的“
高平陵之变
”。
至此以后,司马懿完全掌控了大魏朝堂的话语权,为司马师、司马昭篡权,改魏为晋,打下了基础。